□ 郑振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指出,加快现代种业、特色优势杂粮、优质稻推广。农业种质资源被称为“种业芯片”,是重要的生物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战略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种业振兴和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源头。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农耕文明的传承史,中华民族发现、驯化、培育了大量的农业种质资源,这些有生命的、活态的、可延续的种质资源,在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气候环境变化以及农业种养方式的转变,农业种质资源数量和区域分布也发生很大变化,土地经营方式转变、种植业结构调整、新品种推广、地方品种退化等因素,让农业种质资源存在消失的风险,一些种质资源亟须抢救性保护。
一、摸清底数,开展资源普查。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黔府发〔2022〕7号文件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一是积极摸清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开展抢救性收集保存,加强对山地特色种质资源收集、利用、保护,做好收集保护并及时鉴定,让特色农业种质资源应保尽保,掌握第一手资料,抢救性收集本地方特有的珍稀濒危品种,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申报新品种认定。明确完善农业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依法实施精准保护,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二是加强种质资源活力与遗传完整性监测,开展各类作物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评价,开展优异基因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规模化创制遗传稳定、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完善农业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种业支撑。目前,黄平县完成征集种质资源移交合格29份,开展水稻种子品种纯度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品种100个,建成水稻区域试验基地1个,参试品种30个组230个品种。印发《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完成了基本情况普查,数据录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数据库,完成全县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审核工作。三是开展“黄平黄牛”“黄平金黄鸡”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种保育和提纯复壮。建成以翁坪为重点的黑毛猪养殖区和以傲农七环为引领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已登记入库畜禽资源7种,群体数量23840头,其中能繁母畜1744头、种公畜525头,建成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个。
二、科学保护,实现传承发展。充分认识地方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发挥利用好地方品种,提高地方品牌知名度。强化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和利用,加强地方老品种的收集保护利用,完善种质资源库建设,挖掘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保护与利用。一是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质资源库建设,支持育种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实施农作物和畜禽等良种培育、育种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优良品种推广,有力保护地方品种,加大标准化力度,突出产品、安全和环保的标准化,实现动态可持续的种源保护,促进种质资源高质量发展。二是对符合条件的种质资源和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实施认证挂牌管理,做好对且兰苗疆米、谷陇糯小米、黄平白及、黄平黄牛、黄平线椒、黄平金黄鸡等本土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和应用价值功能基因的发掘。三是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现代化种源产业发展路径,紧盯市场主体、市场细分、市场成本三个关键,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形成研发、产业与传承保护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运用良种、良技、良法,加强优良种苗的研发和运用,充分用好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推广绿色、生态、无污染的种养模式。建设种源基地,实现大宗农产品种源供种能力明显提升,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大对本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产学研融合,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有序分工、密切配合、多轮驱动、运行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种质资源保护研发和产业相融相生、互为促进的种源产业发展格局,为县域经济发展、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重要战略资源。
三、有效利用,打造产业品牌。坚持以保为先和以用促保相结合,以种质资源全面有效保护为前提,制订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一是引导拥有资金技术和市场开发实力的龙头企业,深度挖掘高品质种源,利用好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等项目资金,加大优质特性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保护和开发好传下来的地方品种,满足未来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比如,通过政府投入、政企结合等多种投资方式,提升资源保护能力。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大规范化力度,组织开展地方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方面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支持实力型种源企业,促进种源企业成为商业化育种主体。三是引导种源企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精尖品种,组建并壮大科研团队,支持有实力企业做专做精做强做大,建立本土农产品的保种场,树立高品质、市场认可度高的种源品牌。四是加大科研投入,主动对接市场,推动种业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效连接。结合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传统古法技艺、民族风物、地理标志的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种质资源品牌。不断挖掘种质资源、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元价值,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五是加大种源研究,开展种质优异性状基因和位点的鉴定、挖掘、研究和利用,精准评价育种材料,开展生物技术创新育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产业新业态,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品种管理、种业执法监管方面,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现代种质资源核心示范、科普体验、教育研学等方面,让一产起步“接二连三”,不断挖掘农业种质资源文化遗产,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积极建设地方特色区域性种子种苗集中供应地,力争建成一批食品和种子扩繁基地、特色蔬菜基地、生态养殖基地,良性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全力以赴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黄平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