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四小学 杨光英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是多学科的、跨学科的。这样的老师引经据典,得到学生的欢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巧妙地利用其他学科所具备的知识、方法,整合各个学科的优势,从而让语文课堂发生结构性的转变。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应当有拿来主义精神,将哲学、历史学、德语、数学科的内容纳入教学课堂中,一切着眼于有利于语文课的教学,着眼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知识
古代的《诗经》不但是文学巨著也是一本音乐的巨著,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保存了夏歌诗的遗迹。东周礼崩乐坏,《夏颂》及其他夏歌诗大量遗失。《诗经·商颂》还保留了部分商代颂歌。古代的诗歌不少是可以吟唱的歌谣、民谣,苏东坡的词就被许多人谱曲传唱。在语文课堂中融入音乐知识,能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感受和运用,能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语文课教学时,教师要适当进行跨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曹操的《观沧海》,就有不少现代歌星谱写成为现代流行歌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吟诵与歌唱结合的形式,使得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时候得到音乐的熏陶。《但愿人长久》是台湾著名音乐人梁弘志根据北宋词人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谱曲的一首经典歌曲,这首歌被广为流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以歌唱的形式引出来。这样另类的教学,一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使得小学生觉得语文不再难,古词另有韵味,进而导入新课做好准备。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哲学知识
现在每一学科都是独立的,保持学科的本位主义,没有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极为不利。现代语文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利用哲学思维,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把材料看得准、想得清、写得透。例如,在教学生《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世事多变,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从哲学来看,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当教育学生,从无尽的欲望中清醒,少一些苛求,多一些满足,应当学会活在当下。
三、在语文课中融入历史知识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语文和历史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学科,加强融合更是顺理成章之举。
语文课文中具有很多历史方面的知识,而历史学科中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可以运用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极其丰富广泛,古今中外都有,虽然这些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都不是系统而是零碎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讲好历史知识可以使得课堂兴致盎然,风趣幽默。在课外阅读时,在学习《马说》过程中,唐代文学家借助马为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谈人才的问题,想要表达出一种感慨世俗、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作者的这种怀才不遇的情感融入一定的历史知识,来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引用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辅佐,关羽张飞去了两次之后已经没有了耐心,但是刘备依旧坚持,在第三次去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于是刘备一直等他睡醒之后才邀请他来辅佐自己。刘备就是《马说》中的伯乐,诸葛亮是千里马,正因为刘备对他的赏识,他的才华才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知识
小学语文和美术学科两者关系紧密,美术是通过画面来描述场景、表达情感的学科,而语文则是用文字叙说场景、表情达意的学科。教师在教育上要特别注重跨学科融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进而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声音》这一课,主要学习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滥竽充数》,这个单元可以和美术第四课《连环画》、第五课《演电视》知识点相互关联,并且可以在课堂中融入音乐和思想品德进行综合教学。通过语文知识点的学习,掌握跟声音有关的课文和词语,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明白做人的道理。教师在语文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连环画”的表现手法来画一下《掩耳盗铃》《滥竽充数》里的故事情节。
教师在上语文课时,画一个人物,画一个故事,不少学生顿时精神倍增,教师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把这个故事画成多彩的画,让文字故事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色彩、图像、语言、文字融为一体,边读、边画、边思、边学,让孩子在愉悦中创作,在创作中学语文。
教师要想让语文课出彩,就需要开动脑筋,多学习多思考,将语文关联的知识教给学生,努力进行跨学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在听故事中、在画画中、在思考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使得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语文典故的掌握,在增加课堂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