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五小学 李 芳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审美教育。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且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人格。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美的因素。有的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的表达了强烈的抒情色彩,有的描绘了意境优美的风光,有的揭示深刻的哲理,这些课文都蕴藏着很大的审美价值,这些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巨大优势。其优势具体表现在:题材上注重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渗透伦理亲情,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反映现代科技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在选材上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在体裁上力求形式的多样化,不拘一格,有诗歌、散文、童谣、儿歌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文章配图上,编者注重儿童的认知心理和审美需求,注重融文章的内涵于画意中,使插图富有思想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在美术设计上,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课本的视觉美感,在色彩上,全套书都采用了暖色调进行彩印,色彩明亮柔和。所以要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优越性,并在语文课堂上发挥其优越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审美教育绝不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装饰,而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德、智、美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文学科是一个由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学科。在这个结构中,工具性属于表层,审美性属于中层,思想性属于深层,审美性是工具性、思想性的中介。由此可见,陶冶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审美教育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因此,现代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教师素质的美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观念美。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综合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美的素质,尤其要注重自身身心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二是语言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语言美取决于教师爱生的情感和语言表现力,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思想内容、情感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方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作姿态。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三是形象美。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板书优美的教师形象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形象建设,强化师范技能训练,对有效开展审美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启发思维,体会意境美
作品的意境美在于事、景、情、理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进行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会,不可强行灌输。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弄清作者为什么要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想一想:大年夜富人的小孩可能在干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富家子弟此时此刻正在家长的带领下,烤着温暖的火炉,尝着喷香的烤鹅,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尽情地享乐的情景。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富家子弟的享乐图,另一幅是小女孩被冻死的悲惨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到社会实在是贫富不均,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激发想象,挖掘内在美
想象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老师应该因势利导,经常选择教材所描绘的含有想象余地的部分,适时、准确、恰当地揭示出来,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从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后,可问学生: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取胜的原因?同样,曹操肯定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俩会怎样各自向部下作总结?通过学生的想象发言,可将双方成败的原因分析得一清二楚,深挖了教材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四)放飞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情感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没有引导学生去品味体验意境。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例如,教学《荷花》一课,在领略了荷叶、荷花的形态美之后,作者想象“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课文意境十分优美,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之后,配上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荷花池中的情境。正是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自然而然地陶醉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而在感受意境之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透彻。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小学语文教材本质上是审美的艺术品,教师和小学生都是审美者,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就是一项审美的活动。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融会贯通,并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