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河县城关第五小学 龙运婷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也是学生表现自身情感的主要载体。老师在美术课堂上的活动中应面对全体学生,引导他们在灵魂深处体会美术教学的有关内涵和历史意义;把美术教育的审美教学视为工作的重点,强化学生的情感感受;关注他们心灵的真实体验,透过美术课堂让他们体会到蕴藏在文艺教育中的形式美与思想的情感美。
一、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不足
艺术课程教育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艺术教学的艺术课程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心里体会到艺术教学所产生的乐趣。不过,在相对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通常会强调一些知识性的美术基础知识讲解,而忽视了孩子在美术学习上真正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培养。
根据新阶段的高校美术课程实践,老师们需要在美术教育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品质,开阔他们的思想眼界,锻炼他们的艺术高尚情操;有效地提高他们在艺术教学实践中的美学意识和创作水平,使他们形成对待艺术的积极态度,并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艺术价值观和艺术价值观念。
二、情感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1.情感交流过程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
在美术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情境中,老师与学生教育联系中产生着一个情感的交换和相互作用环节。对于美术的情感理解与知识传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借助这一流动过程,加以有效地传递。这一流程虽然是我们能够进行的实地感受与体验,可是确实无法直接用眼去看到的,而必须在心中加以捕捉与回应。教师工作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感悟上开展教学实战活动,使学生自身的情感从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喷涌而出,并对学生的情感反映加以调动、激励与发掘,进而帮助学生把自身的情感表达出来。
2.师生情感交流会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气氛
教育活动不仅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和教与学的沟通和交互环节,不仅仅需要老师将已有的美术基础知识、作画技巧和欣赏方法合理的传授给孩子,而且教师间的情感沟通,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
三、关于提高学生情感品质的具体对策
1.注重自身引导能力
艺术课堂的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堂,老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美术专业素质,由此来给学生提出更加完善的指导。这需要美术专业的老师不但需要掌握专业的美术技巧,更需要基于美术核心素养背景下训练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教育表达能力。在艺术课堂上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手段呈现丰富多彩的课程,调动孩子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意识,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2.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内容
目前,单纯通过常规的美术课程内容的灌输已经适应不了孩子的个人成长需要。老师在课中选取教学相关的美术课程项目时应当针对孩子的具体认知状况,根据各个年龄段的教学任务和不同孩子的成长特征做好课程的取舍和延伸。因此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根据学校美术科目教学内容及其他课外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来选取学生可以掌握的艺术相关内容,从而实现阶段教育效果,提高学校美术的教学效率。
3.鼓励学生积极投入
在艺术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孩子的课堂主体地位和个人的长远发展,并发挥艺术教学的实际功能。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美术项目突破常规的课程束缚,调动孩子对美术项目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以新的艺术学科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美术掌握状况,老师可采取精心设计有效的教育道具、微课的制作和使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美术课程中,以不同的情感感受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审美上的良好体验,并以此推动学生自身艺术核心素质的发展。
四、结束语
新课标教学改革理念使目前的艺术课教学走向更加多样化,老师需要根据美术课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寻求到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高效教学模式。通过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意识,带动他们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促使他们养成积极地研究艺术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进而实现他们的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