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山县第二中学 龙丽华
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负面因素侵入家庭,使得家庭破裂的数目呈不断上升趋势。 而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后出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而逐渐扩大,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对父母离异后子女的教育做了初步探讨,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认知发展缓慢
根据调查显示,多数离异家庭子女在认知发展上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首先表现在智力发展上。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其次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调查显示,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显著地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
(二)情绪情感消极
离异家庭子女消极的情绪情感表现在各个层面上,在情绪体验的性质方面是否定的;在情绪所起的作用方面是消极的;在情绪的紧张度方面是紧张的;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是强烈的。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近年来,学校里面患抑郁症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离异家庭的孩子占到了多数。
(三)行为问题较多
离异家庭子女在行为上具有与社会和周围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与完整家庭的子女相比,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在家里,他们一般都表现为失眠、多梦、精神不愉快、情绪烦躁、过分依赖手机,一旦离开手机,他们就犹如被抽走了灵魂,一整天都浑浑噩噩的。在学校,多数离异家庭子女容易出现迟到、早退、上课不集中精力、不完成作业的现象。
(四)性格缺陷严重
离异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到离异的这段时间,既是对子女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子女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性格不稳定,自控力差,情绪波动大,遇事易冲动、不计后果;二是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害怕社交;三是性格软弱,表现为被动地服从别人的意愿,缺乏自信和主动性,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
(五)社会适应困难
有人对离异家庭子女交友难易、好朋友数量、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等方面的社会适应性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适应性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且不管父母离异时子女年龄大小,他们在这方面都同样受到消极影响。
二、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对策
(一)离异父母应为教育共尽职责
1.给子女充分爱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努力控制离婚带来的消极情绪,不要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对离异配偶的不满、愤怒和怨恨,不要向子女灌输一些不良思想。要千方百计为子女创设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构建合理的家庭成员交往模式,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
2.正确处理离异后的亲子关系。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不闻不问子女的情况;二是溺爱有加,认为子女已经失去了父爱或母爱,理应把父母双方的爱由自己一个人来补偿,从而对子女百依百顺。
3.重视子女智力开发及教育。这启发离异家长一定要重视子女智力开发,特别是低学龄段的离异家庭子女,要重视他们智力的培训和开发。通过培训和开发,他们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就能显著地开发出来。还要抓好这些子女的早期教育特别是早期学习,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和形成众多的技能,而是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启迪、开发他们的智力。
(二)学校要担当起教育的重任
学校面对日增的离异家庭学生,如何克服来自破裂家庭对他们产生的不良影响,使他们拥有与完整家庭学生相同的健康心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挫折教育。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愿望得不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受阻抑的感觉和消极情绪。当人受到挫折时,会使用一定的心理防卫机制。这些心理防卫机制,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也有消极的、破坏性的。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对付挫折,避免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
2.补爱教育。面对心灵、情感及整个生活都受到重创的离异家庭学生,教师有义务有责任承担起弥补他们缺失爱的重任。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
3.校园环境教育。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成因素之一,重视个体性格和意志的培养和陶冶,其特色是重视改善校园的物质性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以完善学生的经验结构。
(三)政府、社会和学校应为教育创造条件
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意义重大。一是要转变观念,全方位看待离异家庭。二是要社区或者村委会为单位,对离异家庭子女提供爱心帮扶。三是政府、社会和学校应该建立必要的心理援助机构。
虽然父母离异是无奈的,但是孩子却是无辜的受害者。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应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模式,使得这些特殊的孩子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