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 玲
看得见蓝天、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民宿,是人们享受身心惬意的另一个港湾,时下最受旅游行业追捧。
近年来,黔东南州立足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将乡村民宿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截至目前,我州共有台江县长滩村、榕江县丹江村、黎平县肇兴村、从江县岜沙村、锦屏县雷屯村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台江县红阳村、剑河县屯州村、丹寨县富贵村等3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继续开展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评定工作,召开了2022年黔东南州州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暨推荐纳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审议会,推荐纳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9个,推荐纳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4个。
“看惯了钢筋水泥,特别期盼着和大自然来一次深情相拥。来西江苗寨体验一下民宿,既能感受到原生态田园风光,也能让身心放松下来,特别治愈。”乘着暑假,游客王远鹏带着家人来到西江度假,一家人坐在美人靠上,尽情享受着午后惬意的时光。
据了解,全州初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建立了共建、共管、共享“三共”机制,探索推行能人带户、景区带村、合作社带区域“三带”模式,打造了“民族文化+旅游扶贫”的“西江样本”、雷山县郎德上寨“文物与非遗展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丹寨卡拉“旅游+民族技艺”的旅游扶贫模式等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为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我州坚持规划引领,错位发展,高位推进乡村旅游工作。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黔东南州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黔东南州旅游战略性总体规划(2017—2030)》,以规划引领黔东南州未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在2021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和第十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我州提出,在众多原生民族村寨科学镶嵌一批特色精品民宿,打造风情浓郁、高山流水、田园牧歌、传统村落交相辉映的“生态山居”民宿产业带。根据州人民政府《关于研究“四化”及生态环保发展基金项目谋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的备忘录》文件精神,明确由州文旅集团作为“生态山居”全域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施单位。按照文件要求,州文旅集团及时启动了项目前期规划工作,通过围绕三山三江区域为选点方向,依托全州乡村优质文旅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多元投资、品牌运营、统一管理”的原则,打造“生态山居”精品民宿及民族特色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国家样板。
小乡村蕴藏大蜕变,乡村民宿内外兼修提升“颜值”和“气质”不仅大有可为,也必将有更大作为。我州坚持把旅游民宿作为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在保护乡村文化、留住乡愁的同时,实现农、文、旅有机串联,产、购、游融合发展,用旅游民宿这张名片点亮乡村“美丽经济”。
借乡村振兴东风,用“生态山居”民宿为乡村旅游输送“新鲜血液”。乡村民宿已成为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呈现出良好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带动效益和品牌效益,初步形成了以民宿经济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优质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