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30日

心灵的洗礼

□ 李田清

每每采访归来,除去那些绵延的大山、原始的森林,我更多地记住了青山绿水中的那些如黛的远山、古朴的山村,更有那些纯朴的采访对象。

他们大多生活在茫茫的深山中,远离尘世的喧嚣,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现状和辛酸让人泪目。但是,面对高山深谷和生存困境,他们却微笑面对人生,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他们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自强自立、生生不息。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如今,再次回忆起来,依旧那么清晰而生动,带给我无数感动与思考。

一路走来,我收获的不仅是那些采访素材,更是一次了解基层现状、丰富人生阅历的机会,他们既是我的采访对象,又是我心灵的洗礼者。

在雷公山深处的一个苗寨采访时,我了解到一村民因患有肠结核,6年里先后动了三次大手续,欠下近8万元的债务,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因为穷,他们家三兄弟都三十好几了,至今还娶不上媳妇。病魔就如藤蔓,拴住了他们一家迈出大山、脱贫致富的脚步,境况令人落泪、叫人心酸。

离别时,该村民的父亲紧紧拉着我的手,默默无语,老泪纵横。而这一刻,我的鼻子一酸,眼泪也哗啦一下流了下来,内心深处五味杂陈,荡气回肠。这一幕,深深镌刻在我的灵魂深处。好几天,眼前似乎总晃动着他们一家的身影,还有那绝望的眼神……

无独有偶,雷公山腹地的另一个苗寨因太偏太穷,村里姑娘往外跑,外地姑娘不进山。全村有50多个30岁以上找不到媳妇的单身男子,“结婚难”像一块石头压在乡亲们心上。

我走进一户村民家,一进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屋里除了零乱泛黑的铺盖、一口铁锅、几副脏兮兮的碗筷,以及搭放在竹竿上的衣服之外,再无他物。他家的房子是前几年农村危房改造时修建的,但国家补助的钱只够立起房架盖上瓦,至今没有装上板壁,四周全用塑料纸糊着。

“两个崽都还没有女朋友,大的都30多了。”交谈中该村民告诉我。问及原因,他的眼神有些茫然,叹了一口气说:“两个崽都只上过小学,没什么技能,家里穷,哪个姑娘肯嫁过来?”

还有一次,在月亮山采访时,我来到村民老王家,他一家刚吃过午饭,只见灶台上放着一口小铝锅,里面装着吃剩的米饭,还有半碗见不到油星的瓜豆。

“就吃这个啊?”我有些惊讶。

“是啊!这两天家里没有油炒不了菜,就清水煮土豆、小瓜和竹笋,蘸辣椒水吃。”见我来访,他赶紧起身相迎。

“老王的家境原来还是比较好的,但三年多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他所有家产,至今难以脱贫。”随行的村支书介绍说。

在近几年的采访中,我与采访对象进行了一场场心灵的对话、情感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山区的贫穷落后、群众的深切期盼和喜怒哀乐,始终撞击着我的心肺,震撼着我的心灵,令我无法忘怀。

每次采访回来,我都陷入深深的沉思:面对贫困群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敬业精神,把党的好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还要有良知和责任感,用心了解贫困群众的生活,用笔记录他们的甘苦,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尽快走入新生活。

这几年,我先后写出了《50多个单身汉盼“脱单”》《“因病致贫”脱贫路上烦心事》《潘老汉的喜与忧》《山路弯弯盼脱贫》等呼吁性稿件,在《黔东南日报》及其新媒体中刊登出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采访的那个苗寨打来电话说,文章见报后,县镇很重视,村里用合作社股金的5%建立了村集体公益金,给每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了补充医疗保险。

老王也来电告诉我,文章见报后,乡里让他担任了村计划生育员,平时还到村里的集体茶园和合作社示范园干活,一天工资七八十元,当年他已经脱贫。

一路走来,大山深处,留下了我的足迹,田间地头,挥洒过我的汗水。全身融入、真情采访,和村民相处久了,时间待得长了,渐渐地也就融入其中了。

在畲寨仙坝村蹲点体验式采访时,我与村民朝夕相处,每天一大早起床,和村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

在赵金花家的田埂上,我脱下鞋子,卷起裤腿,赤脚下到水田里。弯着腰,半蹲着,我用手把稻芽一颗颗分开,然后再用拇指和中指夹着一颗颗稻芽塞进田泥里。稀软的田泥淹到膝盖,混着泥腥味,冷风一袭,凉水一浸,我的身子有些麻木,手脚也有些不灵便。两个小时下来,我感到腰酸背痛,腰都直不起来了,甚至有些晕眩,泥浆溅在身上和脸上,涂鸦成了一个大花脸。

在高朗村采访德昂族媳妇王贵青时,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温暖,

“我家才脱贫得两年,没有什么可写的。”当时,一进入王贵青家,说明来意后,王贵青的公公就不客气地谢绝。

见此情景,我收起相机和采访本,跟老人拉起了家常来,从孙子有几岁了,聊到今年地里的收成如何,渐渐的老人紧绷的脸松了下来。他不但递烟倒茶,还要留我们吃饭。我们临走时,站在门口送别的老人笑得像个孩子。

这一幕,让我和同事的眼睛也有些湿润了,是村民们的真情感动了我们,同时也是作为一名记者尽到责任而感动着自己。

一路走来,当我再次梳理这些千丝万缕的思绪,却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是大山里那些暖心的人和事,以及他们脱贫后洋溢在脸上幸福的笑容。

侗族搬迁户彭文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砸桶出山”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

彭文钦世代生活在“三年两头旱”的平甫村大山里,由于缺水,凡是嫁到村里来的媳妇,什么嫁妆都可以没有,唯独水桶是必不可少。彭文钦从爷爷到他这一辈,家里有三对陪嫁水桶,分别是奶奶、母亲和妻子的。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走出大山,彭文钦的家乡被列入了整寨搬迁计划。

开始,许多祖祖辈辈在大山里住惯了的村民,故土难离不愿走,彭文钦的父亲也想不通。彭文钦急了,抄起扁担,“咣当”一声,将奶奶的陪嫁木桶破了肚。村里年轻人也纷纷效仿彭文钦,毅然砸了家里的陪嫁水桶,决意搬迁。

走出大山,住进新楼,过上小康生活, 彭文钦那开心的笑容绽放在淳朴的脸上。他的笑容,也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三双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是背略村80后返乡创业水族青年王应锋。

小时候,王应锋家里很穷,衣裤和鞋子都是亲戚和左邻右舍送的旧衣旧鞋。直到12岁那年,他才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双新鞋。穿上人生中的第一双新鞋,点燃了王应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7岁那年,王应锋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打工第一个月,王应锋领到了700元的工资。面对人生中的第一笔“巨款”,他花了30元钱,给自己买了一双白色的运动鞋。穿上第一双自己挣钱买的新鞋,激发了王应锋改变人生命运的斗志。

在外闯荡十年后,王应锋回乡投资办水厂,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水厂举行投产典礼那天,他穿了一双锃亮的新皮鞋,格外引人注目。穿上第一双创业的新鞋,王应锋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了。

一路走来,采访中的每一天,我的思绪都被所见所闻牵引着,我既看到了脱贫路上的一张张笑脸,也体会到了山区群众的艰辛和不易,更感受到了这里的人们勇于改变现状、砥砺奋进的力量。

--> 2022-07-30 1 1 黔东南日报 c194278.html 1 心灵的洗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