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士忠
傍晚去幼儿园接外孙时,正赶上一场中雨,平时骑自行车的我,一时出不了门,只好站在单元门口干着急。
这时住另一个单元的青年小刘开车路过时停了下来,摇下车窗对我喊道:“马叔,是去接孩子吗?我女儿也在那个幼儿园,我带您一块过去吧。”我大喜过望,赶紧钻进他的车内。将孩子接回来的路上,小刘又跟我说:“俩孩子一起上学,以后我给你们捎着吧,每天七点半,你让孩子在门口等我就行。”“那感情好!”我一边感激地应着,一边琢磨怎么答谢人家这份人情。
晚上,女儿女婿下班回来,我将小刘的话转述给他们,并提议买箱牛奶去作为人家以后给捎孩子的回馈。女儿一听笑了:“老爸真是越老越天真了,人家说的客套话怎么能当真,做邻居,关系再好,也得保持适当的距离,天天跑去蹭人家的车,那太不懂事了!”我一听恍然大悟:可不是嘛,自己在农村老家和邻居直来直去惯了,但是在城市有城市的“潜规则”,门对门的距离也不能“亲密无间”。如果在老家,我今天给邻居送去一把豆角,过几天他们可能给我送几棒包米,当然也可能什么都不用送,坐坐聊聊便是知根知底的朋友。
依着女儿的想法,女婿给小刘发了个答谢微信,并没有过多的客气话,“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城里人也懂,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繁文缛节。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更加看清了他们的邻里相处模式:那就是平时不远不近,见了面打个招呼,清汤寡水的。但赶上事了,却也是能帮则帮,比如二楼小伙子遇见我买东西太沉会帮我拎上楼,但平时在小区遇见却头也不抬;这个小区里还住着女儿的小学闺蜜,微信里经常呱唧个没完,但却几个月不见一次面;女婿不太喜欢一个爱打听事的独居老太太,但疫情期间,还是多次帮她将蔬菜食品送到家。城里人心眼多,讲究多,对人设防,有隔阂,但久了也觉得挺好,这种距离感自有一种文明理智的妙处。
回到老家后,我将这种“距离感”用到我与农村邻居之间,在“家庭会议”上全家达成共识:以后老妈去邻居家串门,不能再坐到半夜在别人家打盹;老爸和我不能当着女邻居吸烟;妻子再听到有人含沙射影说刻薄的话,就笑笑转身离开……
还别说,从那之后,我们全家人的心里,敞亮安宁多了。这也更让我明白了:保持“距离感”,才能使得邻居成为“芳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