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30日

杨绍榈:手捧“金鸡”的追梦人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林果 杨玲 王珺

编者按: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惜别故土远赴异地他乡,在各个领域奋勇拼搏,建功立业,绽放出人生的别样精彩。他们有一个共同称谓——黔东南人。他们秉承了黔东南人的特质,将黔东南形象传播到大江南北,架起黔东南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他们抒写了黔东南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逐梦历程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藏。从即日起,本报特推出“天南地北黔东南人”系列报道,展示黔东南儿女在他乡追梦、筑梦、圆梦的精彩故事,传递好声音、汇聚正能量,让黔东南形象传播得更深、更广。

杨绍榈,上海电影制片厂高级作曲家,1940年9月27日出生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远口镇青云村的一个苗家山寨。他曾为三十余部故事片、纪录片和近百部(集)电视剧作曲,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

他为电影《喜盈门》创作的音乐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为影片《少年犯》创作的主题曲《心声》获上海首届通俗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他本人创作的歌曲《飞哟,飞到金色的北京》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

退休后,杨绍榈仍坚持创作,为家乡创作了六十余首歌曲。如今,已82岁高龄的他情绪饱满、心态乐观,艺术之心仍旧蓬勃,继续坚持着他的音乐创作之路……

童年筑梦 一路成长

苗族,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

出生于天柱县一个苗族山寨的杨绍榈,从小就接受民间民族音乐的熏陶,每逢过年过节,寨上婚丧喜事,他都要跳跳唱唱、吹吹打打。虽然从小酷爱家乡的民间歌舞,但他对什么叫“音乐”却一无所知。

小时候,因为学校的一次电影放映,荧幕上的画面和歌曲引起了杨绍榈极大地好奇,从而也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热爱电影音乐的种子。

几年后,杨绍榈到锦屏县城读中学,他是校内外的文娱骨干。渐渐地,他开始对电影中的歌曲感兴趣,到处找歌谱学唱,并由此萌发了学音乐的念头,梦想自己将来也能写歌。初中毕业时,凭借着一颗热爱音乐之心,他如愿考上了贵州民族学院艺术附中,开始学习作曲。

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赴贵州招生,杨绍榈被破格录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班学习作曲。民族班的三年学习,他成绩优异,又转入本科深造。这期间,他先后在《上海歌声》等刊物上发表歌曲,灌制唱片近十首。

1972年,他怀着迷惘和兴奋,跨进了人称“梦幻工场”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大门,与他在学校时就非常仰慕的著名作曲家王云阶、葛炎、寄明、黄准、吕其明等艺术家一起工作,开始了电影音乐之旅,开启了为电影作曲的梦想。

金鸡圆梦 潜心创作

1977年,杨绍榈首次为故事片《连心坝》作曲。他同主创人员奔赴故事发生地——川、黔、湘三省交界的山村体验生活并采集民间音乐,创作了影片的主题歌《大坝建在咱心间》和两首插曲《丰收对歌》《迎来山乡尽朝晖》和全片音乐。片中的歌曲和音乐颇具苗族土家风味,深受观众喜爱。北京的空姐看了影片后,还打电话来索要歌谱。

四年后,杨绍榈为农村故事片《喜盈门》作曲。他随剧组赴山东省平度县、栖霞县深入生活,经一个多月的学习研究,写出了主题歌《同心携手建乐园》。歌曲吸收了山东民歌、吕剧、说唱曲牌的元素,乐队中加入了柳琴、坠胡等特色乐器,突出了地方风格。当他把词曲唱给当地的作者、群众听后,立刻引起了共鸣。充满乡土气息的音乐对剧情发展起到推波助澜、增添色彩的作用。

多年的学习和潜心创作,杨绍榈的辛苦努力,终于得到了可喜的回报,他为电影《喜盈门》创作的音乐荣获中国电影第二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这是对他多年创作生涯的最大肯定。

1985年,他接受了故事片《少年犯》作曲任务。这是一部特殊题材的影片,为了了解少年犯的心理,他深入少年犯管教所和成人监狱,与犯人交谈。在导演的支持下,他加工改编歌曲《心声》,并连夜配合乐队伴奏完成录音。

回忆起30年前的一幕幕,杨绍榈至今仍充满感慨。当时,他的爱人在公安系统工作,儿子只有九岁,家在嘉兴电影院旁的一间小阁楼,他就在这12平方米狭小的房间里作曲。白天,等儿子上学、爱人上班后,他就专心致志创作,甚至忘了煤球炉上的水壶里正烧着水,差点烧穿壶底。晚上,待母子休息后,杨绍榈继续工作,正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坚持写完了《少年犯》的配乐和主题歌。

影片《少年犯》首映时,剧场内哭声一片。导演满意地表示:“音乐给影片加了分!”该片荣获了文化部优秀故事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主题歌《心声》也获得了上海首届通俗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

自从事电影工作以来,杨绍榈先后为三十余部故事片、纪录片和近百部(集)电视剧作曲。其中,除了电影《喜盈门》《少年犯》荣获大奖外,还有他作曲的电视连续剧《黄齐生与王若飞》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大唐名相》获电视连续剧“飞天奖”。他本人创作的歌曲《飞哟,飞到金色的北京》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侗乡风景实在美》荣获全国首届“我的家乡多么美”创作成就奖和“我为青春献首歌”征歌艺术创作奖。

播种梦想 反哺家乡

“当年踌躇满志踏进上影厂,转眼退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音乐生活从此画上终止符。我仍要‘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继续努力为音乐事业贡献微薄的力量。”2000年,杨绍榈退休了,怀着一颗“奋笔谱写家乡美,丹心讴歌故里情”之心,他开始为写家乡、唱家乡、宣传家乡而奔波。

他常返乡采风,坚持创作,虽说音乐创作没有在岗时的量大,但他“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写家乡、唱家乡、宣传家乡的频道上”,用他的话说“真是不亦乐乎”。

醉心于为家乡写歌。杨绍榈先后创作了《丽天茶歌》《黔东南处处尽乡愁》《金色天柱》《侗乡三门塘》等60多首赞颂家乡新生活的歌曲,旨在为家乡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2009年,出版《飞出苗岭的歌》歌曲选集,并将2000册选集赠送给黔东南16个县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后推出《飞出苗岭的歌》“乡情篇”,并将其赠送给在上海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和贵州的山村小学,为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尽绵薄之力。

年过古稀的杨绍榈还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他非常关注上海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音乐教育,创作了《我们同在阳光下》和《老师对我说》(已入选“全国首届少儿歌曲创作大赛优秀曲目”)等作品,还几次去远郊的长兴岛,为外来农民工子女辅导合唱。

杨绍榈还为家乡的音乐文化走出去牵线搭桥。连续几年,杨绍榈与上海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合作,借助“上海之春音乐节”这个平台,邀请黔东南的师生到上海参加演出。2017年,在他的筹划下,促成由110名师生组成的黔东南苗侗少儿非遗歌舞展演团,参加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活动。该活动在积极宣传了黔东南的舞蹈音乐的同时,还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教学成果。

“希望能在孩子们心里播种下希望和梦想!”走上大上海的舞台,孩子们激动极了,这也感染着杨绍榈。他和搭档们把邀请苗侗孩子上台表演看作一场“慈善接力”“公益接力”“希望接力”“梦想接力”。

通过演出交流、参观游览,孩子们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不少孩子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热爱并传承民族文化,争取将来考上好的大学,走出大山。

他从苗寨走来,不忘养育他的苗家山水,又向苗乡走去。“家乡的歌,就是我心中的歌。”如今,尽管杨绍榈身患重症,靠吃药来维持身体状况,但他仍坚持写歌作曲,他说:“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争取时间,多为家乡做点事。”

--> 2022-07-30 1 1 黔东南日报 c194289.html 1 杨绍榈:手捧“金鸡”的追梦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