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炉山小学 潘艳梅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生着深刻的改革。在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呼唤,也是新时期国家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硬性要求。本人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着眼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小学是学生养成习惯的重要教育阶段,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而低年级正是入学不久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期。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有效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不尽如人意,在上课中,教师不难发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注意力方面: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持久性也不长;在听讲方面:不能倾听是许多低年级学生的通病;在看和写的方面:小学生经常把题看不完整、把数左右看颠倒,写的时候精力不够集中,算对的却抄错,书写不认真,书面不整洁,写完不检查;在想的方面: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还不全面,没有系统性。
教师要让学生“心静”,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 让学生“耳聪”:要做到“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让学生听懂,开动脑筋思考,等于没听,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说说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别人的发言好在哪儿。学生渐渐就培养了好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
二、加强数学思维的训练,形成数学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教育、应试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老师搞一言堂,学生参与度不高。新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分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例如,在有余数教学中,教师应当激趣导入,使得学生主动探究。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咚咚咚,哇,是一盒绿色的小圆圈。我拿了6个摆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帮我想一想,怎么分才是最公平?”让学生自主学习7分钟和思考后,教师提问:“6个圆圈,2个分一组,可以分几组?是7个圆圈,每2个分一组,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7个圆圈,每组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3组,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成一组,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学生在课堂上有探究的机会和过程,便于他们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数学教学合作化、生活化
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
“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但是有余数真不能分了吗?教师就分组让学生之间合作,使他们寻求答案,如果每人分4个圆圈,8个圆圈,9个圆圈?10个圆圈?11个圆圈?12个圆圈?分别可以分给几人?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什么情况下有余数。
教师就引导学生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开学生的困惑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把6只苹果分给2人,分得怎么样了?每人3只,把7只苹果平均分给2人,分得怎么样了?剩一只,那么这一只怎么分?这样在探究中,学生就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更加耐心、细致地进行引导,教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教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