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7月31日

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方法

○ 三穗县台烈镇中心幼儿园 彭春花

好的习惯来源于自我管理,一个好的习惯令人受益终身,好的习惯可以令人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

好的习惯就是从自律中来,从自我管理中来,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重,不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教学上,而是应当放在幼儿的自我管理上。

一、教育孩子管好自己的情绪

在家里父母宠着孩子,到了幼儿园后,园里的孩子多,老师相对较少,根本照顾不过来。情绪管理差的孩子,就容易进入恶性循环,对成长非常不利。

幼儿本身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弱,不少幼儿动不动就发脾气,打人骂人,过度情绪化,对于自我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在教育中,教师应当树立一个规范,对孩子们既包容又严格,使得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教师还应当千方百计使得幼儿明白,好丑对错,不可以动不动就发脾气 ,更不能动不动就地下乱滚,学会冷静,学会反思,学会微笑地面对一些细小的问题,进而学会自我管理。

二、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卫生

幼儿进入幼儿园就是社会化的开始,教师应当教育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重要的一项就是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卫生。

幼儿的卫生习惯对于自己的成长十分重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借助绘本先从做好个人卫生的意义进行教学,具体来说教师要使得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勤洗手,使得他们明白勤洗手是洗掉细菌,保持健康的好办法,教师还要使他们明白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乱扔垃圾,不能随地大小便,这样不但不雅观,还会危害其他幼儿。因此,幼儿在学校一定要进行自我管理,养成爱护卫生的好习惯。

话说千遍不如带头一遍。幼儿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要使得幼儿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做好示范,使得孩子们懂得怎样干。例如在洗手的时候,教师应当按照绘本的步骤,教育幼儿先让手淋湿,然后上泡泡,先搓手面,再搓手背,再搓手指缝和指甲缝,最后冲洗干净,最后用纸和毛巾擦手。

在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上还是停留在教师管理的阶段,通过教师管理促进幼儿自我管理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完成管理重心转移,教师要通过教育孩子正确的洗手、洗脸、洗头、洗澡、剪指甲、使用手帕、纸巾等,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能力弱,教师还要耐心地进行教育,反复地培训,使得孩子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给幼儿的自我管理留空间

有的幼儿在自己穿衣的时候,父母不耐烦地抢过衣服来穿上,口中还念念叨叨地说,慢吞吞的,真笨。有的幼儿自己上厕所,教师一把抱过来,脱完裤子,帮忙擦屁股。没有谁生下来就会的。父母和教师的这些做法,不但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包办替代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很大,有些孩子因此越来越懒、爱钻空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教师应当正确引导,给足机会,使得幼儿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才能。例如,幼儿想自己吃饭,教师就让他们自己吃,幼儿想自己穿衣服,甚至回家后主动写作业,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准备自己的书本,教师应当鼓励他们。这是幼儿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体现,教师和家长就在一边协助就够了,对于孩子做得不好的,大人适当地给予纠正,不要过度干涉。教师千万不要因为幼儿吃饭有饭粒掉地下就及时制止,穿衣没穿好就打骂孩子笨,这样会造成幼儿心理恐慌,不敢放手去做,不敢去尝试。

教师给幼儿们一个试错的空间,不要用大人的眼光来要求幼儿,就算幼儿做得不怎样,毕竟是他们自己做的,他们慢慢地就会总结出经验,学会正确的办法,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后,形成动手能力,进而渐渐成长。

在幼儿园时期,教师要高度重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知识,示范带动,张贴相应的标志,提醒孩子遵守规则,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得幼儿学会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卫生、管理玩具,进而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 2022-07-31 1 1 黔东南日报 c194327.html 1 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方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