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竹林镇中学 蒋乾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各个层面上的压力,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尤为重要。科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其能够缓解人们心理上的焦虑和提高自信心。可是,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却发现很多中学生的运动能力普遍低下,如在进行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力量练习时,身体的各个部位力量不足;跑步训练时很多学生耐力不够;球类活动时身体协调能力差等。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那么,作为一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该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如下认识。
一、运动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运动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它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中学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强化中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二、提升农村中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各个部分和学生的情绪都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一节排球课上,笔者在准备部分去掉了传统的徒手操热身,而是在简单的慢跑后采用了花样跳绳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传统的徒手操更受学生欢迎,在练习中气氛热烈,同伴之间相互比拼技巧,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同时把手指、手腕、脚踝、膝关节等关节活动开了。学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做好了上体育课的准备,起到了很好的准备活动的作用。
(二)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 是独立的活动者,体育课的教学范围很大。在这样广阔的领域中,通过学习技术,通过各类体育活动、游戏竞赛以及与其他人的频繁交往,使学生的兴趣、气质以及性格等属于个人的心理特征都能客观地展示出来, 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例如,当学生学习篮球比赛有关规则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自己设计战术,并通过演示让大家一起讨论,或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配合时,教师设定一些变化以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基础配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练习方法,多采取激励的态度,从而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体育锻炼是遵循人体身心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一定要经过不断地重复动作,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快速跑”这一课时,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们认识快速跑的动作和要领,那么在课外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创新撕名片游戏来训练快速跑。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动作,又提高了兴趣,锻炼了体能。
(四)因地制宜,加强锻炼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学会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活动方式和器械,迅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同时,也可以教会学生几项对场地和器材依赖程度不高的项目,如哑铃操、韵律操等,这样便于学生随时可以锻炼。
中学时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机,也是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会给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一生受益匪浅。因此强化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