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01日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情境设计

——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为例

○ 凯里市第一中学 陈 芳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于学生而言,一直是学习的难点与痛点,有文言字词句理解困难的原因,也有教师侧重翻译导致课堂枯燥无聊的因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共有三篇文章,分别是《〈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和《人皆有不忍之心》,笔者主张在教学中设置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增加学生研习作品的兴趣,分别设置了生活情境、时事情境与思辨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一、生活情境设计

《〈论语〉十二章》中多次提到君子,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君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关联,当代高中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君子?笔者设置的生活情境,是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君子”准则作为在校在班为学处事的依据,充分调动学生研习《论语》的积极性,间接实现语文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学习情境:《〈论语〉十二章》中许多论点对当代高中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借鉴意义,文章中的语录阐述了修身立世的道理,体现了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思想。请你将本文中孔子语录的内容进行整理,结合《论语》中的其他语录内容,研讨班级的“君子准则”,以此作为全体同学的班级公约,齐心协力建设和谐融洽的班集体。

学习活动:1.梳理文中的语录内容,确定文中“君子”的内涵。课下查阅《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观点,整理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小论文《何谓君子》。2.请同学们梳理并确定“君子”定义,讨论“君子准则”的具体内容,以此作为班级公约主体内容。3.各小组设置一个“君子计划”的表格,记录每天的“君子行为”,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一个君子。

设计说明:学生在班集体里朝夕相处,如何保持个性的同时,又遵循集体的共性?如何融入班集体,并与班级中的同学融洽相处?《论语》中的许多经典语录是学生人际交往的准则,如果学生能做一名真君子,相信在班级里会成为受同学欢迎的人。

二、时事情境设计

《大学之道》一章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国家与天下四者的关系,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儒家思想中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针对日本计划排放核污染水的热点新闻,设置情境让学写封劝谏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情境:据环球网报道,日本核监管机构原子能规制委员会于2022年7月22日正式认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若此计划再获得地方政府同意,该电站将于明年春天排放核污染水,这对日本周边海洋环境、国家,甚至对全球海洋环境都会产生严重危害。中国坚决不同意日本的做法,请你写一封信给日本政府,劝谏其放弃该计划。

学习活动:1.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与内涵,说明个人、家庭、国家与天下四者之间的关系。2.请你辩证地分析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利弊。3.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三篇文章的劝谏技巧,请你写一封信劝谏日本政府放弃核污染水排海计划。

设计说明:针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做法,倒逼学生去审视冲突与矛盾,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找到劝谏的论点与论据,做到勾连古今并以古鉴今。

三、思辨情境设计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趋于善良的,若本性改变则是后天环境造成。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他认为人出生就有食色性等贪欲,即“性恶”,后天学习才能改变。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观点的看法不一致,由此开启了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千古辩题。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思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辩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

学习情境:对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千古辩题,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争论。为了丰富同学们的高中校园生活,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本班将举办一场辩论赛,正方为“人性本善”,反方是“人性本恶”,诚挚邀请班上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学习活动:1.孟子“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发端,结合相关资料,深入理解“性善论”观点。2.网上查阅荀子“性恶论”的相关论点,辨析“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异同,收集整理所持辩题的相关论据。3.了解辩论赛的赛制规则,各小组先于课下抽签进行对决,最终胜利的两个小组在班会课上进行比赛,课下整理辩论的文稿,集结成册。

设计说明: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通过这一学习情境与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辩证过程中,发现论点的对立与统一。在反思质疑的过程中,既理解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观点,又能拓展思考荀子的性恶说法,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 2022-08-01 ——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194369.html 1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情境设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