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水口镇控洞小学 李全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很少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但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尚未形成,他们通常凭借直观体验去理解事物,在学习数学这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知识时,经常出现一定困惑,久而久之,这种困惑会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后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对此,小学教师要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数学文化,利用其知识与文化的联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意义与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数学统一性、对称性、简单性的特征,为学生呈现数学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现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数学运算定理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研究数学美的统一性特征;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呈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轴对称现象,研究数学美的对称性特征;在学习公式定理时,教师可以用最精简的语言总结定理,研究数学美的简洁性特征。在数学美的感染下,学生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 把数学历史融于课堂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除了依照教材内容展开讲解,还可以将历史信息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了解其背景的前提下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授《认识小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小数的由来与发展: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在计算物品数量的多少时都用整数来表示,但是后来人们慢慢发现,有时一件物品的数量并不是整数,那这个时候该怎么表示呢?我们的先辈就想出了一些办法,他们创造了“小数”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可以知道“小数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时再对他们讲解相关知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杰出贡献
在《数的整除》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其中哥德巴赫的故事最应当被提及。哥德巴赫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认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之和”。当他刚提出这一猜想时,人们由于当时并不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对此并不相信。而在两百多年后的一天,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却成功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曾经为数学发展而做出的贡献,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对数学家产生崇拜感,让他们成为学生的偶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科目的兴趣。
四、融数学的广泛应用于课堂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应当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数学学科的广泛应用价值体现在课堂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数学知识中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并以数学文化为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悟和体验。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时间认知能力之外,还应从数学实践的角度出发,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对于时间的表述,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开展训练,如《九章算术》等数学著作的诞生时间,也可以和学生一同学习《统天历》《大明历》 等古代时间计量方式。通过数学文化的拓展,能够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而言之,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才能实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融入数学文化,是新时代小学数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保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积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从数学美、数学历史、数学应用等多个角度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