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志奎
革命老区黎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近邻,是贵州“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门户之一,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关键节点,具备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和基础。但是,黎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仍存在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不高、人文交流频次不多、政策壁垒有待打破、合作领域有待深化拓展等问题和挑战。黎平要用好用活《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发2号文件)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两个政策”,抢抓先机、主动融入,把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区域竞争力。
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用足新国发2号文件和《实施意见》释放的政策红利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指示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赋予贵州“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新目标新定位。今年1月,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支持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标志性大事。基于全国发展大格局,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的主定位是“四区一高地”(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更加注重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体现了发展思路、理念、方式、路径的重大转变,为贵州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
新国发2号文件围绕支持贵州闯新路提出很多突破性的倾斜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支持力度大,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大礼包”。为贵州“量身定制”,提出103项重大政策、139个重大工程项目等。今年4月21日,《实施意见》出台,是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后,我省研究制定的第一个区域性政策文件,对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省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创新实践。截至目前,梳理出明确支持黔东南州重大工程项目103项、重大政策117项、试点示范21项;初步谋划重大项目762个,计划总投资7280亿元。其中,“黎从榕”共计项目246个,计划总投资2087亿元。
新国发2号文件和《实施意见》含金量极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黎平的深切关怀,为黎平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给予黎平人民巨大的鼓舞和鞭策。黎平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要求、扛起政治责任、增强机遇意识,锚定目标、主动作为,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新优势,围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认真研究政策、吃透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贯彻落实措施,让政策红利在黎平真正落地落实。聚焦产业发展、区域合作、生态文明建设、红色品牌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强化项目策划,把工作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按照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机制要求,动态推进、高效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及时成立组织机构、工作专班,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有力落实,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为加快建设侗乡黎平、红色黎平、幸福黎平而努力奋斗。
二、理清新国发2号文件和《实施意见》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让黎平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率先突破
新国发2号文件和《实施意见》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主要体现在“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一鼓作气”三个方面。首先,国发〔2012〕2号文件和新国发2号文件是一以贯之的。通过深入学习《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新国发2号文件等,深刻领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项目化、政策化、具体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人民的关爱之深、对贵州工作的期望之高、对贵州发展的看待之重是一以贯之的。其次,新国发2号文件、《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支持贵州、支持民族地区、支持黔东南自治州、支持“黎从榕”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实施意见》赋予我们的战略定位是“四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旅游康养区、双向开放先导区、共同富裕试验区),机会大好,政策叠加,资源多多、红利连连,前景无限美好广阔。再次,执行政策、贯彻举措要一鼓作气。有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厚爱,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黎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黎平不能妄自尊大,不要被暂时的相对滞后所影响,要坚定信心、经过不断奋斗,一鼓作气,收下“大礼包”。要用好政策红利,抓住发展机遇,进行自我革命和效率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
理清新国发2号文件和《实施意见》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如何让黎平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率先突破呢?首先,来一场大学习。全县来一场大学习、来一场政策大宣讲、来一场思想大解放,在理念、知识、能力、状态等方面加快适应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甘当小学生,做好‘1+1=2’的试题”。其次,来一场大变革。自觉摒弃“等靠要”,大力发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进者,确保干一项成一项、干一件成一件,做成“1+1>2”的试题。最后,来一场大突破。黎平发展的优势和短板,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应该如何去突破?黎平县第十三次党代会讲得很好:“黎平最大的问题是发展滞后,最大的任务是加快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人’。”黎平要实现大突破,关键还是靠人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大胆起用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要建立健全用好用活人才的体制机制,真正宽容各类人才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用人才聚集实现发展大突破。用思想解放、观念突破和实干精神,再做成“1+1+1>3”的试题。
三、准确把握红色文化发展战略定位,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为黎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新国发2号文件指出:围绕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实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贵州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福地、伟大转折地,在这块光荣的红色土地上,各族人民赤胆忠心跟党走、勤劳智慧创奇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这一代人肩负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充满无比的自信、无穷的力量。《实施意见》指出:支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围绕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发挥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功能作用,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以及中小学生到黔东南州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或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黎平一定要结合工作实际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调查好黎平红色资源。黎平是红军三次征战之地,同时也是解放军用鲜血染红的红色土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各地的红色资源得不到充分挖掘和保护,有的资源可能还沉睡在某个角落,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甚至可能还遭到破坏,导致红色资源流失、损毁,发挥不出应有的功效。这就要求红色文化工作者深入调查,摸清家底,为进一步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做好准备。二是研究好黎平红色资源。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后,要准确掌握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整理相关红色资源,不断让红色资源的价值体现出来,凸显其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和制度方面的作用,使革命遗址、革命精神、革命经验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高地和食粮。三是利用好黎平红色资源。新国发2文件和《实施意见》的出台,为黎平红色旅游发展迎来新的春天。要充分发挥黎平会议会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培育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建成一个有影响力的红色培训基地、开设一批经典的红色教育课程、制作一批精美的红色产品、组建一支有特色的红色文艺队,做大做强红色景区,以满足人们对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需求,助推黎平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四是黎平要利用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促进黎平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将黎平会议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品牌。如开展“参观+教育+旅游+康养”的红色康养、生态旅游等;建设研学旅游基地等旅游综合体,促进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叠加融合发展;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利用好黎平与周边榕江、从江、锦屏,以及湖南通道、靖州等地的红色旅游资源。
(作者单位:黎平会议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