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渡马镇小学 龙明碧
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积极进行法治教育,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成为重中之重。道德与法治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将生活化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中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也是实现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良好途径。通过生活密切联系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社会阅历,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识比较浅显,对于一些法律专业术语和常识不能做到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提高教学的效率,加强对学生的教导,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促使学生知法、懂法,并能够合理应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能够将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对于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提高认识,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
(一)源于生活,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更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可提,有情可感,有理可悟。例如,在教学“尊重劳动者”一课的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觉得他们的工作怎么样。引出“劳动者”这一概念后,让学生回忆校园中的劳动者有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其他的劳动者,觉得他们的工作怎么样。从学生父母的职业导入,再到校园里的劳动者、身边的其他劳动者,围绕学生生活,一步一步拓展范围,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以及劳动的辛苦,引发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灵活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或者将时代生活与教材融合起来教育学生,最终达到情境的创设源于生活,又高于学生生活的目的。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在实际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改革的需要,积极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科学、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视频讲解和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教学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增加学生体验感的同时,感悟道德与法治观念,提高认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探访古代文明》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动态显示功能,将抽象的内容充分转化为形象的内容,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学习知识。
(三)引导探究,拓展思维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因此,在生活化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空洞说教,扮演好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不断拓展思维。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家乡”一课时,教师创设“家乡物产我来夸”的教学情境。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可以用寻求家人帮助或上网查资料等方式找 一找自己家乡的物产,再准备不同形式的物产介绍。课上,每个同学先在小组中介绍自己家乡的物产,再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同学们或文字介绍,或实物、图片展示,或现场推销……对自己家乡的物产津津乐道,做家乡人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更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不管是课前调查、搜集家乡物产的资料,还是课上不同形式的展示,都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这当然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指导。
(四)挖掘教学资源,创设道德与法治的案例
情境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让学生具备足够的自信心,运用这些方法将情境教学法和法治课融为一体,才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提出反面教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依法维权。例如,王女士的钱包丢了,这时她发现钱包在别人手中,她拼命往回抢自己的钱包,但是没有人帮助她,这时又出现了三四个年轻人,他们一起殴打王女士,围观的人始终没有帮忙,最后以王女士受伤,钱包被盗告终。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看完这个案例有什么感想? 如果自己在场会怎么做?”学生通过这个案例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通过这个反面案例,能够让学生懂得维护好自己的权益,也要帮助他人维护权益。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很自然地融入学习,“习得”也在自然而然中发生。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紧扣教学目标,创新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其道德品质,指导其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化情境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魅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