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六中学 杨亿梅
初中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锻炼提升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也逐渐得到重视,且已被纳入中考,因此加强初中生体能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现状
现阶段,虽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但是初中仍然无法避免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一些初中学校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体育教学,但也仅仅是为了体育中考。有些学校甚至在初三体育中考结束后暂停体育课,因此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自主进行体能练习。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仅依靠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是无法满足初中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这不利于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的提升策略
(一)强化体能训练,探索项目创新
教师要想有效提升学生体能,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项目,通过创新体能训练项目,对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体能作用显著。例如,在开展篮球项目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弹跳能力进行训练,可以应用跳远项目对学生该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将跳远项目与篮球项目教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参与项目训练的动力。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闯关游戏,如规定只有跳远项目训练达标才能参与 5 分钟的篮球项目,以此类推。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体育游戏,使学生在完成体能训练任务时的心情更加愉悦,如教师可以组织 3 对 3 篮球赛、4×100 米接力赛等训练活动。教师也可以结合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体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例如,在进行体能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将原来的单人练习改为双人或者多人练习。如在进行运球过障碍的练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和自己的队友合作,一个学生从起点运球过障碍至终点,将球传递给队友之后,再由队友运球过障碍回到起点,完成一来一回算作挑战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考验学生个人的体能,还需要双方共同合作,互相帮助。
(二)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在体能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也不同,倘若教师用同样的教育方式对待全部的学生,那么就不能有效提升全体学生的体能,整体体能的提升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开展分层教学,针对不同体能素质的学生来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够通过体育课程达到体能的提升。 例如,教师按照体能测试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并且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会针对学生体能的不同层次来指定不一样的标准。如在往返跑的训练过程中,体能好的学生需要一次完成三组单程八十米的往返跑训练,但是体能普通的学生一次只需要完成两组,而体能差的学生一次只用完成一组就可以了,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不一样的体能训练标准。
(三)组织体育竞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中学生体能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单靠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并不能达到对学生体能提升的目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与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竞赛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通过体育竞赛来释放学习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并且将体能训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田径运动或者球类活动,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忘却烦恼的事情,舒缓学生的情绪,是减缓学生沉重学习压力的不二选择。
总之,在初中阶段开展体育教学时,培养和提升学生体能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学生体能提升对增强体育课程教学实效具有的积极作用。据此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突出体能培养重点,切实增强该学科教学实效,为学生在未来实现更加全面发展提供积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