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06日

一家三代四个兵 “海陆空”全配齐

从上至下依次为李藏沛、李藏锐、李藏英、李卷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珺 杨玲 通讯员 杨仁海

“八一”建军刚过,军人和拥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咱们黔东南有这么一家人,三代四人从军,兵种涵盖海陆空!

现在,记者带您一起走近这一家“最可爱的人”,了解他们的从军故事。

“八一”建军节当天,施秉县相关领导看望和慰问现役海军战士李卷峰家属,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李卷峰,21岁,出生于施秉县城关镇西正社区的军属家庭。

今年春天,在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读大学的李卷峰光荣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的一名战士。如今,完成新兵训后的李卷峰已赴海军武汉工程大学深造。

李卷峰回忆,小时候,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常常听到长辈讲述爷爷辈的战斗故事,受保家卫国的传统影响,从小就立志从军。

为参军入伍,李卷峰也吃了不少苦。得知大学生可以入伍,李卷峰高兴极了,然而当时体重100公斤的他,体重严重超标,这意味不能参军。

性格坚毅的他并未就此放弃,反而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军人。为此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减肥计划,每天坚持体能训练,严格控制饮食,再苦再累再难,也不曾退缩。经过两个月的自律训练,李卷峰减重20公斤,达到入伍的体重要求,成功通过征兵选拔,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

“我爷爷李藏沛、大姑婆李藏英是陆军,三爷爷李藏锐是空军,现在我成为一名海军战士,算是圆了一家人的‘三军梦’。”李卷峰自豪地说。

1934年9月至1936年1月,红军长征多次经过施秉县。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挺进贵州,攻下鹅翅膀,解放施秉县城。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之情,深受拥戴。

1949年,施秉县刚解放不久,李藏沛、李藏锐两兄弟报名参军,分赴贵州军分区0069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预科二大队九中队。

在部队,李藏沛参与了四川黑水剿匪战斗。之后,随部队回到贵州。李藏沛擅长吟诗作对,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在部队担任文化教员,教扫盲班,创新功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记三等功1次。1954年转业,1972年病故。

胞兄李藏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预科二大队九中队。1953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十一航空学校第七期歼击飞行科毕业考试获得11名。次年,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2541部队。

为保卫鞍山钢铁公司,李藏锐驻守东北辽阳机场。朝鲜停战后,美国常派飞机侵入我国领空。李藏锐受命驾驶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飞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苏式米格21型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曾两次将美国飞机驱逐出境。李藏锐1956年转业,1987年去世。

妹妹李藏英以哥哥参军为荣,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铁道兵第六师。两年后,她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文工团文艺兵。回国后转业。1981年退休,一直定居重庆。

“党和政府对老兵太关心了,想得很周到。”李藏英感激地说,给她办了退伍军人优待证,看病住院免挂号费,养老优先……目前,88岁高龄李藏英,儿女孝顺,晚年日子过得很幸福。得知侄孙李卷峰成为海军,患帕金森症口齿不清的老人高兴地直念叨:“好孩子,参军好!参军好!”

“李家一家三代,四人当兵,海陆空都齐了,当之无愧的军人之家。”西正社区街坊的老邻居说起李家都赞不绝口,大家不仅艳羡和尊崇,更以之为榜样,鼓励孩子立卫国志,积极参军,保卫家国。

近两年来,施秉县“参军热”持续升温,全社会大学生携笔从戎蔚然成风,大学生参军入伍比例达到80%左右。全社会尊崇军人,优待军属已然成为施秉县“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一张靓丽的“红色名片”。

--> 2022-08-06 1 1 黔东南日报 c194824.html 1 一家三代四个兵 “海陆空”全配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