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湖里中学 雷佳佳
情景化教学作为一项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能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体验案例发生的情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以有趣的方式感悟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景化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情景化教学的案例与重要性。在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构化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老师以传统型的授课模式来为初中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通过讲课来传授知识、课堂抽人回答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布置课后作业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得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点。而大部分是青年群体的教师,他们采用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型的授课方法。例如,在课堂授课前或中期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处于该情景中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最后结合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是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来进行分析与探讨,课下所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并非是对知识点的识记,而是将所要学的内容或者是已经学得的内容去对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与寻找,为下节课的讲授做准备。
二、演绎生动课堂场景。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课堂演绎,相信能够激励一些表现欲较强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观察同学的表现来进行自我对比,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作为为人处世、判断是非的依据。例如,在学习《养成亲社会行为》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情景剧:初中生小明在去敬老院的过程中捡到一个棕色皮夹,皮夹中有八千元现金,却没有相关失主信息,小明等待一个小时后,没有看到人过来,于是就将这八千元现金捐献给了敬老院。失主黄老板在观看视频监控时发现是小明拿到皮夹,觉得应该找小明归还,于是找到小明并要求小明归还这八千元现金。教师就可以安排两个同学进行场景演绎,并请其他同学在观看过程中进行讨论“小明的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吗?”“在这个过程中小明有没有违反法律?或哪些行为不当?”“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细节,剖析小明的心理特点”等问题。在看完同学的表演后,有的学生认为小明的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有的学生认为捐献的钱并不是小明自己的,所以不属于亲社会行为;有的学生认为小明是在原地等待一个小时后才做的决定,而且也没有将钱私自独吞,而是将其捐献给敬老院,说明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通过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在给出正确结论,就能引导学生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结论就是看望老人是积极奉献社会的行为,但是拿他人钱财去捐献违背了道德和法律,以后学生遇到此类事件时正确的处理办法是将钱财上交给警察,然后再继续去敬老院奉献社会。
三、引用生活化情景,强化学生的法律认知。教师应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整理具有价值的社会新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命的思考》相关内容时,组织学生观看该名大学生在法院判决中提交悔过书、恳求被害者父母原谅的视频,也可以提问学生:“在校园杀人案件中,该名大学生分别触犯了哪些法律?为什么他的认错态度如此诚恳却仍难逃死刑?”通过介绍典型的法律事件,学生不但对法律的深刻价值有正确认知,充分认识到法律的指导规范作用,还能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法律不断约束自身行为举止,并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合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老师,丰富的阅历与渊博的知识以及及时与时代接轨是自身的必备条件,在该条件基础上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来做充分的课前准备,选取合适的情景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