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06日

时光里的细店

□ 潘银梅

我的家乡新寨坐落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里,细店位于盆地的底部,是新寨的中心地带。细店是家乡苗语店上的意思,因开有店铺而得名。母亲说,在她小的时候,细店是七个紧紧相连的大池塘,池塘的水绿莹莹的,池壁上长满了墨绿的青苔,绿得欲滴的水草从池壁中钻出来,伸着细长的胳膊迎风摇曳。池塘边上长有几株袅袅婷婷的杨柳,有一些柳条飘拂在小径上空,轻轻抚摸着路人的头和脸。有一些柳枝,伸向池塘,使清冷幽深的池塘,多了些灵动,多了些美感,更添了几份韵致。

母亲的娘家在池塘边小土坡上的粟家凸。母亲小时候,每天在墨绿的池塘边浣衣洗菜淘米,完全体会不到池塘的诗意,倒是觉得池塘好大好深,总认为池塘深处藏有水怪,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被水怪拖下池塘。每当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撇着嘴,心里暗暗嘲笑母亲身在景中不觉美。

我家在新寨潘家塆,与母亲的娘家粟家凸,直线距离不过两百米,各自站在家门口,亮开喉咙就可以相互对话,只是因为中间隔了几个幽深的池塘,当年我太婆(母亲的姑妈)回娘家粟家凸吃晚饭后回潘家湾时,每次舅公都要高高举着枞槁火把,站在门口的石阶上,用橘黄的灯光,和一声一声地问候护送太婆。橘黄的灯光把墨色的池塘,映得波光粼粼。舅公一声接一声地问:阿姐,慢走,不怕的,我在这里看你去,到了没?太婆也高高举着火把,心里兀自害怕,但嘴里一声声应着:我不怕的,你回屋去,我快到屋门口了。在一问一答中太婆就到家了,舅公那边橘黄的灯光才从黑夜中消失。

我不解地问母亲,这么近,舅公直接送太婆回家不就得了吗?母亲说,舅公送太婆回家后,他一个人也不敢回家呀。

我问母亲,那么多池塘怎么不见了?母亲说池塘被填了。我直呼可惜,大脑飞快地想象着池塘的种种妙处:池塘里种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池塘与池塘之间架起一座座小巧的木桥;盛夏在荷香四溢的木桥上,一边散步,一边赏荷;池塘和细界花园连成一个天然风景区,我们天天生活在天然风景区,闲时荡着悠悠小船,鱼儿般穿梭在荷花田里,不也有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意趣么?

母亲打断了我的思维接着说:现在的细店,都是挑土把池塘填了的,你看现在细店供销社的前后都还有池塘。

填池塘建的细店供销社,是一栋两层楼的木房子,楼下分为里外两间。外间是货铺,里间是存放货物及废旧的地方,楼上是售货员的卧室。售货员是一个清瘦的中年男人,远口街上人,姓王,我们新寨男女老少都叫他老王。老王常穿一身干干净净的蓝色的确卡制服,上衣有四个口袋。

供销社里的货物很齐全,盐巴、煤油、白砂糖、水果糖、灌香糖,凉鞋、解放鞋、布鞋、水桶鞋、短袖T恤衫,有各式斗笠、塑料布、洋火、针、线,有灯草绒布、卡其布、的确卡、的确良、红布等农家用件应有尽有,学生学习用具一应俱全。只是有些商品,如煤油布匹等,凭票供应。

细店有了这样一个货物齐全的供销社,有这样一个上衣有四个口袋的老王,有放学后三三两两到供销社买东西的衣着干净的中学生,细店就有了一些街市的气息。

老王除了卖货,还收购晒干了的钩藤、鱼腥草、山楂果等山货,又收购鸭毛、塑料鞋底、牙膏壳、破锅烂铜、叶子烟等。

小时候,我们小孩子经常用家里坏掉了的锄头、无法再补的锅子、鸭毛等卖给老王换几个分分钱,买一两个水果糖吃,我们刚刚够着柜台,买东西时需要一跳一跳地才看得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然后大叫着:老王——买东西。

隔三岔五的,新寨大姑娘大后生就要给细店供销社挑货。挑货的日子,他们都很赶早,先从新寨挑一挑老王收的山货和废旧到远口,然后再把老王下的货挑回来,换得三元五元的辛苦费。去的时候要爬上两条长长的坡,下两条长长的冲,就到了远口,回来的时候也要爬两条长长的坡,下两条长长的冲,就回到了新寨。一个来回有二十三公里山路。一个来回,刚好还可以赶得上白天生产队出工。

老王的本事很大,其中最大的本事就是制作灌香糖。我们小孩子无事的时候,喜欢到细店的供销社里看老王制作灌香糖。老王的灌香糖都是用纯正的白砂糖制成的。他用一口大铁锅,倒上大半锅白砂糖,放在砖头垒起来的简易灶上,烧了柴火,把白砂糖融化。等温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热锅上的白砂糖开始融化,慢慢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完全融化成一坨亮晶晶香喷喷软糯糯的糖粑。老王把发烫的盛有糖粑的大铁锅,放到供销社后面的池塘水面上冷却,他用一根长长的木棒轻轻拨动着大铁锅,让大铁锅在水面上不停地漂动着。等糖粑完全凉了后,把大铁锅端进店里,双手把着糖粑,不停地把糖粑向外拉长,糖粑就不断变细变长,老王的手够不着了,老王就把变细变长的糖条,绕在柜台事先钉好的木钯上,再轻轻地用食指一弹,一小节一小节匀称的灌香糖便制成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老王制作的灌香糖白里带蓝,我们小孩子站在柜台外馋得垂涎三尺。

每当老王制成了灌香糖,父亲都要从捏出水的钱袋里掏出几张毛票买斤把解解馋,我们馋猫似地吮着,灌香糖的那个脆,那个糯,那个香,那个甜,牢牢抓住了我的味蕾,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细店里经常开展销会,展销会的东西无非都是新寨村民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最多的是叶子烟。开展销会时,寨里妇女拿根板凳坐在展销的农产品后面,神态安详地补衣服或者纳鞋垫,好像展销会与自己无关。展销会结束,展销的农产品最后老王统统都收了去。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之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寨把田地承包到户,农民自负盈亏,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农忙时节起早贪黑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劳作,农闲时,头脑灵活的乡民寻找着发财致富的门道,个体砖厂,个体木材加工厂,个体榨油厂,个体服装厂,个体商店,个体饮食店等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呼呼冒了出来。我舅舅头脑灵活,家正好在供销社边旁边,于是我舅舅率先办起了新寨第一家私人小卖部。舅舅家的小卖部,从早到晚都开着门,货物也很齐全,买煤油和布匹等商品,不再凭票供应,服务比供销社老王更周到,甚至还可以赊账——村民手头经济拮据时,可以先把货物拿走,等有钱了再来付款,这样很受村民欢迎。细店供销社的生意大不如前。细店供应社逐渐失去往日风采。后来在供销社对面的杜家,也利用自家有利的地理位置,在细店中心办起了第二家私人小卖部,供销社的生意更淡了,最终开不下去了,曾经风光无限的供销社就永远在细店消失了,在新寨消失了。

这是一段历史的终结,同时又是一个伟大历史新时期的开始。

--> 2022-08-06 1 1 黔东南日报 c194838.html 1 时光里的细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