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闫
朋友小希刚拿到奖金便请我和几位玩伴吃饭。看到店名“土作坊”,想来她是花了心思的。
饭店在郊区,周围建筑也屈指可数,如在沙漠中见到的绿洲。我按小希给的导航到了,环顾四周只看到一个酒店,却怎么也没看到一个饭店。给小希打电话,她出来接我。我随她从石拱门进去,走过一个小桥,烟云缭绕,似梦似幻,一池荷花正怒放在桥的周围,中央的喷泉竟喷出“欢迎光临”四个大字,小桥的尽头有一对鲤鱼跃龙门的浮雕。环境竟然出奇的好,颇与店名不搭。
进到餐厅,这儿真的是一个标准大酒店,中庭有一个大的屏幕,两边扎着气球,感觉随时都要举办婚礼的样子。靠窗边上有两列餐桌,从中间的走廊穿过,我观察到有很多人一边用地道的方言聊着天,一边在用餐。有几个人貌似是喝高了,脸上泛着的红晕,随着那极力说话的夸张动作,好不可爱。他们一点都不感到拘束,热闹非凡。餐桌是实木的,周围还挂着一幅壁画“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还有当地的方言做成的漫画……装饰别具一格。
我落座时,菜已经上了几个,小希点的都是地方菜,像什么洪湖藕炖排骨吊锅、武昌鱼、糍粑鱼、粉蒸肉等等,我们吃得撑肠拄腹。吃罢后,我们并没有着急回去,而是到刚刚进来的小桥边上散步。
一轮明月倒影在池子中间,流光倾泻在大大的莲蓬上,泛着银光。这儿一定有鱼吧,果不其然,我一蹲下去,它们就被吓得四处逃窜。不远处,我竟看到一座被竹子围坐在那儿的亭子,我呼朋引伴,准备到这个亭子坐坐。一眼望去,这亭子起着一个优雅的名字叫陶然亭,这瞬间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亭尖深沉的枣红;亭柱古老的墨绿;石桌、石椅的灰白,与围在一起的竹子相映成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坐在亭子里有一种“独坐幽篁里”的感觉,充满古风古韵。
我就喜欢这种风格的餐厅,优雅而不奢华。小希知道我的风格,但碍于面子,还是找到这种看似高大上的地方。我问她在这种地方吃饭一定贵吧?“三百多块钱”她回答得清爽干脆。
但凡外出,我总要找那种有本地菜的小餐馆,既能品尝当地特色菜品、观察风俗民情,又能感觉到人间烟火气。要是让我到一个包间,我会感到周身逼仄、很是压抑,甚至是放不开。
现如今,有人说出去吃饭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吃“味道”。这味道,大抵有两层含义。一是吃的菜品的味道。二是吃的“环境”的味道。有人花大价钱,去高档餐厅,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还有那水晶吊灯、五彩墙纸、黄金地毯等装饰和一排排殷勤的服务生,处处彰显着身份和地位,散发着贵族的气息。这花大价钱买来的“环境味道”或奢华或高贵,但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就像娇艳欲滴的假花一样。
我不爱这种“味道”,却独爱有人间烟火的“味道”。例如诗中所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想,这世间最有味的莫过于“人间烟火”,这样的味道是花钱所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