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07日

黎平县:

瞄准大湾区 做大畜牧业

○ 通讯员 姚进忠

近日,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牛耕部落”的社员们,分赴省内的关岭、花溪、三都等地采购“贵州小黄牛”,已下订单200头。7月30日,首批采购回来的52头黄牛,已送到了养殖户手中。

近年来,洋洞“牛耕部落”依托当地现有草山草坡等饲草资源,动员鼓励社员养殖户承包或租赁荒山荒坡连片开发种草,推广旱地种草、冬闲田种草、果草间作、林草间作等人工种草养殖模式,大力发展黄牛养殖。2022年,该部落获得了养殖项目,社员们养殖激情高涨,日前已新增申请养牛445头。

“争取1年内新增黄牛2000头,洋洞稳定存栏3000头,实现以市场来推动‘养殖和种植’规模,通过养牛,带动农作物发展,吸引青壮年返乡创业,实现单人年收入10万元目标。”牛耕部落总党支部书记杨正熙说,“没有城市里的人来,高端农产品很难卖出去,所以‘牛耕部落’将通过规划申报,新建一批‘牛棚客栈’,以增加接待能力和市场渠道规模。”

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2020年洋洞“牛耕部落”获得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360万元,建成2000亩有机水稻基地,实施了“中国好粮油”项目。品牌产品“牛耕部落有牛米”卖到15元一公斤的好价格,实现到2019年“牛耕部落有牛米”销售额达3600万元的好佳绩,带动了当地“牛棚”经济、旅游业迅速发展。

“牛耕部落”发展草地畜牧业,是黎平县推动草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是黎平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罗里乡充分利用草山草坡、旱地、空闲田及低产低畦田,动员群众种草,引导群众适度通过发展、代养、自养等模式养殖肉牛。”罗里乡党委书记石宏谦说,“2016年3月,我乡在八卦村成立了贵州黎平恒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台湾甜象草作为养殖基地的主要饲草,亩产10吨左右,降低饲草成本,同时公司负责收购群众种植的牧草,农户每年每亩牧草收入高达3000元,将野草变成了‘黄金’。”

多年来,公司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了集牛舍、管理配套用房,贮粪场、饲草饲料加工车间等为一体的13000平方米的养殖场,现存栏黎平黄牛403头,肉牛产业迈上新台阶。

“黎平县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县域特色,做好本地黄牛品牌,将黄牛产业作为推动农业振兴、助力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2021年11月,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汤越强到公司调研时强调,同月,贵州黎平恒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相关部门认定为规上企业。

“2016年以来,我们村的岑和山地农牧专业合作社,累计利用草地山林6500亩,累计发展山羊3550只,为参与的群众创收200多万元,仅分红和管理费用就达16万余元。”黎平县双江镇岑和村党支部书记孟仕辉说。

黎平县利用47.9万亩的天然草场和0.5万余亩的人工种植高产牧草,依托良好的生态,优良的空气、水和干净的土壤,通过山地散养模式,培育了“黎平黄牛”品系,打造“牛耕部落”等有机牛肉品牌,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饲草料。

2022年上半年,该县投资1370.3万元,在14个乡镇(街道)实施肉牛养殖项目。截至6月底,全县牛存栏5.0912万头,出栏1.5237万头,产值1.599亿元,新增投产或扩建肉牛养殖场(合作社)13个,新增肉牛养殖1254头,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2014年以来,黎平县用足扶贫政策,争取上亿元资金,实施黄牛、山羊养殖项目626个,建设圈舍2.3万余平方米,养牛23069头、羊15941只,全县畜牧产值从2012年的4.10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25亿余元,十年畜牧产值增长了2倍多。

新时代,新征程。黎平县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抢抓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发展机遇,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贵州省百亿级“中国和牛”的决策部署,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育品牌、十年磨一剑”的要求和“宜牧则牧,宜草则草”的发展原则,抢住“牛机遇”,发展壮大“牛经济”,总结推广“牛耕部落”等生产管理经验、市场渠道方法,发挥政府扶持、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作用,撬动社会资金,铆足“牛”劲,做强“牛耕部落”等“牛”品牌,全面推动草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蓬勃发展,把畜牧产业打造成富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 2022-08-07 黎平县: 1 1 黔东南日报 c194911.html 1 瞄准大湾区 做大畜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