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07日

大地“课堂”多多益善

○ 孔德淇

有的拿着镰刀收割稻谷,有的在整理稻穗,还有几个围住一只楔形敞口木桶,用力摔打着手中的稻穗——这是在脱粒。正值暑期,广西南宁滨湖路小学校园开展“大地”课堂,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翻地、埋肥、育种、插秧直至收割,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8月5日 《光明日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目前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有必要了解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等国计民生。“大地”课堂是一次取材生活,忠于国情的生动教学实践。据了解,虽然位于小学校园内,该片稻田和真正的农田一样,既遭遇过虫害,也碰到过鸟患。借助“大地”课堂,学生们得到了播种收获的亲身体验,增加了对农业的感性认识,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

“大地”课堂本质上是一种劳动教育,而上好劳动这一课,不能囿于教室这一方小天地,还要“野蛮其体魄”。孩子们只有将汗水滴入泥土,将专注力投入农业生产的过程,才能培养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对“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粮食多一分敬畏,对劳动多一分爱护。

过去,中小学教育存在“重读书、轻劳动”的倾向,片面认为读好书就可以摆脱体力劳动,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这使得学生们不会劳动、不爱劳动,在成长中“偏科”现象较为普遍。殊不知,劳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勤劳劳动习惯、体会劳动付出意义、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将使他们受益一生。如此看来,让学生动起来、干起来确有必要。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正在改变。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如何让中小学生从小培养各种劳动的本领,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大地”课堂无疑提供了一种积极探索的范本,其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带动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到户外,在喧哗闹市感受阡陌交错的景象,在俯身弯腰的动作中体味起早贪黑的辛勤,将劳动教育镌刻进精神深处,不妨多多益善。我们期待并相信,当“大地”课堂走向普及,学生“五谷不分”应该也会成为过去时。

--> 2022-08-07 1 1 黔东南日报 c194913.html 1 大地“课堂”多多益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