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六中学 张德英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确保合理创设出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物实验教学,以此使学生在全面发挥自身学习潜力的同时,深入掌握生物知识。生物学科是一门基于实验,突出实践的“自然科学”。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快速发展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也彰显了其自身的“魅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并探索出实验教学措施,确保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感性知识到理性认知,不断推进生物思维得以持续“飞跃”。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可满足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对生物现象的深入了解。但由于部分教师无法“脱离”生物教材,在实验教学中也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这导致学生无法接触更为“有趣”“丰富”的生物知识。同时,教师在传授大量理论性知识时,实验教学所操作的时间较少,其学生无法依据实验掌握理论,这种情况违背了新课程改革要求,也导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效率都无法提升。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措施
1.演示实验“必须重视,开齐开好”
初中生物教学离不开演示实验,其实验为学生带来了更为直观、简洁生物教学课堂。在此,教师应依据演示实验,直观化地呈现书本内理论性知识,进而快速帮助学生清扫思维障碍,确保学生能够深入掌握本节课知识。
例如,在开展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演示实验时。首先,教师应准备好实验设备,然后用镊子从洋葱的鳞片内部切下一片表皮。将剥去的内皮浸泡在玻璃液滴里,展开,用钳子将玻璃罩住,让其一边与玻璃表面的液珠接触,然后慢慢地放下来,盖住要观察的物体。将碘溶液滴于玻璃盖的一边,用吸水纸从另一面吸水,让溶液浸透整个样品。接下来教师要让学生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然后引导他们将玻璃放在工作台上,样品面向通光孔的中央,旋转粗对准焦轮,使其向下,直至靠近玻璃试样。一只眼睛注视着目镜,旋转粗对准焦轮,将镜筒抬起,直至能看到物体的影像。最后,教师应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所观察的洋葱表皮现象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实验结果。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所创设的实验教学,以了解到本节课教学内容,随后在自行分析实验步骤时,也扎实掌握了本节课核心知识。
2.“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
初中生物知识点的排序依据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在此,教师应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体系、初中生物知识点排序规律的实验教学课堂。
例如,在进行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实验,在此教师应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其次,教师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实验思路: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每一个都放置了同样数量的老鼠,然后再看哪个方向的老鼠更多。在黑暗的环境中,老鼠的数量越多,即为假设是正确的。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控制实验的总体流程,并在自己的设计中探索非生物学因素对其生命活动的作用。在此,不仅达到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使学生通过对照实验,明确了教师所提出的假设,以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重复性原则”,得出最终的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学科对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掌握自然有一定的帮助,在此为确保学生深入掌握生物知识,教师应开足、开齐生物实验教学。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保发挥其实际价值,不断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