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八中学 王 贵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学内容理论性弱,较鲜明地指向实践运用。采用打破教材布局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及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素养。组织大单元项目化学习,教师需要有宏观思维,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和需求,重点要把握主题设计、内容选择和学习方式三个要点。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理论,而是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生活、学习的能力。教材按知识和技能逻辑层次编排,虽然指向实践,但不够鲜明,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完全吻合。在这种情况下,打破教材单元结构,将多个相关单元进行整合,并以实践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就成了一种客观需求。
大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指向实践运用;第二,落实学为中心思想;第三,满足学生个性;第四,因具有过程性,利于学生多种素养的生成和发展。下面,以“Excel电子表格”的学习为例,就此进行探讨。
一、项目主题的设计
主题的设计对项目化学习最终是否取得预期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
一般来说,项目主题设计应把握几个方面:第一,应对学生有驱动性。即,项目是初中学生愿意完成的;第二,项目应具有包容性。即,能够包含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目标,打破教材单元结构;第三,项目难易适中。因为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形式,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管理作用。难度过大,学生会有畏难情绪或者无法完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兴趣低且缺少学习过程性,不利于素养的生成。
例如,围绕电子表格的学习,教师设计的项目是“帮助老师完成本班某次综合测验的成绩统计和分析,并打印成表”。这个项目主题,包括“帮助老师”“本班成绩”两个概念,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情感;包括了表格从创建到保存、从格式设计到内容输入、从数据统计到信息输出等要素,基本涵盖了要学的主体内容。项目对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成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完成任务。
二、需求性学习内容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为中心思想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在学习内容的设定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也就是,项目是确定的,但具体学习内容则由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包括学习的先后次序,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理由是: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化被动学习心理;第二,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有差异,充分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如按教材编排,教师应先教启动和保存,然后再教数据输入和格式控制,后面再教数据统计、函数、排序等。但因不少学生对电子表格并不完全陌生,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表格的建立、保存甚至是数据输入等技术。因而,如果教师仍然让其去学这些,就出现了个体的重复性学习,既浪费时间,又使学生产生消极情感。所以,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跳过已经掌握或不太感兴趣的知识,直接先从自己最需要和最感兴趣的知识入手。如先研究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和统计——大部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兴趣度最高。等满足了兴趣和最“热”需求后,学生再去自己补细节知识点,如控制表格的格式、美化以及打印表头等。
三、开放合作的方式
项目化学习最好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原因是:第一,初中学生喜欢集体式学习方式,在有学习伴侣的情况下,其自主学习的热情可以保持;第二,学生个体存在基础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合作互助可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习效率;第三,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比较复杂,有的学生会控制格式,有的学生对函数有所了解,有的学生会操作打印……教师很难有精力基于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合作中学生互为教师,相互学习、指导,可保证个性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及发展学生学习素养的需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可突破教材结构,以某知识体系为单元,采用大单元项目化学习模式。组织初中信息技术大单元项目化学习并保证其发挥教育作用,教师需把握主题、内容、方式三个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