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09日

魁胆侗寨纪行

○ 通讯员 王芳焯

对于魁胆侗寨,笔者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寨中的历史人文、风土民情频频在《魁胆村志》中出现,陌生是因至今还未与之谋面。

它犹如一个巨大的无形磁场,时刻把笔者牵引着。恰巧,笔者的同事王宗勋先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他又是《魁胆村志》的主编,正值魁胆举行六月“尝新节”暨歌台庆典之际,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促成了笔者的这次魁胆之行。

魁胆村是北部侗族传统村落,为古九寨之一,坐落在锦屏县西北部,距县城16公里,海拔约为750米,全村有270户1103人。

魁胆村以林业和人才著称,曾被誉为“林区人才村”。

1964年,魁胆大队创办贵州省第一个大队集体林场,在九寨侗乡掀起植树造林热潮。由于成绩突出,被省里表彰为林业生产红旗单位,《贵州日报》头版头条以《魁胆大队——越举越高的林海红旗》对此事进行深度报道。随后,贵州省委提出“农业学大寨,林业学魁胆”的口号,号召全省向魁胆学习。

在植树造林中,魁胆涌现出十位造林能手,被誉为“十大杉木王”。“十大杉木王”之一的王佑求探索出“一年两次育苗,三次栽杉”的种树经验,并成功创办9个乡村集体林场,197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育人如同育林。魁胆人历来崇文重教,早在明代,魁胆人就开始学习汉文化。清乾隆前期,魁胆已出现一批能熟写契约和诉讼文书的文化人,到清嘉庆时,魁胆人王通化、王正学考中秀才。

新中国成立以后,魁胆人积极“树木”,也积极“树人”。1964年起,率先掀起“以木材换人才”建校教书热潮。截至2016年,魁胆人先后有178人考上高校。其中,有拔尖者考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至今,全村有国家工作人员110余人。

魁胆村还是“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村、贵州省“魅力侗寨”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王宗勋编纂出版的《魁胆村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2018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此行,还有办公室的几位老师一同前往。笔者一行驱车爬上皇封坡,越往上走就越凉快。登顶时,往右拐进一条通村水泥路,再向下斜行几分钟,就到达魁胆的东寨门。一路上,山山岭岭都是郁郁葱葱的杉树林,目之所及皆绿意。

拦门迎宾是侗族人迎接贵客的最高礼数。几名礼仪歌手一字排开,手里端着上品牛角酒在等候。有客上前来,她们就开口迎唱道:

山欢水笑艳阳开,

恭迎贵客到我寨。

喝杯米酒表心意,

共庆尝新乐开怀。

……

喝了拦门酒,才让客人进寨。这时,锣鼓咚咚、芦笙阵阵,迎宾队伍列队两侧,隆重迎接客人进寨。

队伍来到村中心广场,主客围成一个大圆圈,外嫁的姑妈们端上自己备好的祭品摆放在祭台上。祭师嘴里念念有词,燃香烧纸,叩首作揖祭祀祖先。礼罢,大家跳起芦笙舞,现场一片欢腾……

中午吃饭的时候,笔者一行被安排在村里一个小老板的家里,主人好客大方,一楼摆了一席丰盛的长桌宴。客、主分坐两边,大家话比今昔、展望未来,共享时代之变带来的美好生活。接着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当地特产的小米酒温润清澈、入口回甜,人人夸赞酒好味正。

主人家煮了两种米饭,一种是糯米,另一种是籼米,客人两种米饭都要品尝才不负主人家的心意。这是当地人过“尝新节”的习俗,寓意五谷丰登、民安畜旺。

席间,众人谈笑风生,推杯换盏,其乐融融。大家沉浸其中,错过了歌舞表演和游寨环节。酒过三巡,酒劲渐渐上来,同事们两颊泛红,个个微醉。

作别主人,笔者一行赶往周家坡(也叫情人坡),观看活动开幕式。

新歌台建在情人坡外侧山坳里,歌台前是广场,正对坡坎横着一座歌廊,两柱镌刻楹联:云霞捧日四时现,歌声随风九霄闻。倚廊远眺,数十里外的山峦和村寨尽收眼底,山坳中吹来阵阵凉风,正应了另一副楹联:凭栏遥望千山景,举首迎来万壑风。

歌台周围早已人山人海,参加民歌合唱大赛的歌队站列台前。现场时而掌声雷动,时而锣鼓喧天,各队服装各具特色,头上的银花冠不时发出“叮叮”的声响,好一幅侗乡节庆风俗画!

太阳十分火辣,还好歌台四周古树茂密,群众躲在阴凉处等待民歌大赛开唱。

笔者一行沿着小路直下,前往魁胆小学。寨中央的篮球场上,加油呐喊声不绝于耳,篮球运动员们不顾烈日暴晒,正在进行激烈角逐。

顺路拐过一片田坝,边上是一座徽派庭院——王氏宗祠。王宗勋先生介绍说,祠中有一副对联很耐人寻味:“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族风家风,即寨风民风,怪不得这里人才辈出。

王宗勋先生是“锦屏通”,他对魁胆村的历史风物如数家珍。《魁胆村志》里的内容不断在脑子里回放,笔者的思绪一下子穿越到明清时期。

清代中期以后,魁胆受到清水江木商文化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侗族款规款约、契约文书是这里的“习惯法”,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起到很强的规范作用。至今,由款规款约和契约文书等“习惯法”演化而来的村规民约,以及“以和为贵”“以善为本”等优良传统,对维护村寨的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清水江流域社会动乱。为维护地方秩序,黎平府要求各地组织保甲团防。根据官府要求,魁胆十六甲各寨头人开始制定地方条规,发至各村寨,要求民众遵守规约。清光绪时期,因受域外风气影响,魁胆十六甲内治安状况一度较差,赌博成风,偷盗事件不时发生,村人居不安、业难乐。为此,魁胆总理组织十六甲各寨头人聚集魁胆“议款”(开会)。依据官府律令,结合十六甲古款规款约,制定八条禁约(《十六甲禁约》),并刊刻成碑,警示于各寨。

鉴于民风淳朴、规约约束及村民安分守己,1959年以来,魁胆寨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六十三年无治安和刑事案件发生。2004年4月,魁胆村被贵州省公安厅评为“群防群治先进单位”。

绕行魁胆田间小道,书中意境与现况实境不断切换印证,俨然一次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传奇与现实的碰撞、发展与新变的见证。

走进魁胆小学,一棵银杏树挺立高耸,当地人称作“佑求杏”,说是王佑求亲手所栽。左边板墙上是一排反映九寨人生产生活的简笔壁画,校舍右边是“杉王亭”。听说笔者一行造访,几位老师出来相迎,大家坐在亭子里聊天。

众人感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魁胆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各类人才不断涌现,串户路、广场、路灯、桥廊、歌台、篮球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活脱脱的一个美丽家园。

蝶变的魁胆侗寨,是贵州大地乡村振兴的缩影,更是国家繁荣稳定、侗族同胞精诚团结建设家乡的一次成就展。他们还正朝着更美好的明天迈进,正如这首侗歌里唱的那样:

井水清清甜又凉,

乡村振兴改旧样。

饮水思源勿忘党,

侗乡明天更辉煌。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人生的每一段经历不都是一场场感知和顿悟吗?在这里,歌与舞交织演绎,历史与文化相得益彰,好传统与新风气互鉴共荣。侗族人一生恪守战天斗地勤劳作的生存信条,如同高坡上的杉木,熬过漫漫严冬的冰封雪压,才有了擎天耸云的敞亮未来。

--> 2022-08-09 1 1 黔东南日报 c195113.html 1 魁胆侗寨纪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