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姚春辉 徐林) 近年来,州委教育工委以党建为引领,奏响体教融合“机制曲”“保障曲”“品牌曲”,推进管理“常态化”、服务“精细化”、发展“一体化”,大力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奏响体教融合“机制曲”,推动管理“常态化”。学校党组织统筹推进,建立健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机制,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定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国家级、省、州赛事运动员等选拔。同时,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校医队伍、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出台体育教师管理办法,督促各县(市)党委政府加大配备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力度。目前,全州共有专职体育教师2000余名。
奏响体教融合“保障曲”,推动服务“精细化”。制定体育特长生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采取综合措施为体育特长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有意愿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设施配置,制定推进计划,逐步推进全州所有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建设有足球场和游泳场馆,统筹好学校和社会资源。严格规范青少年运动员培训、参赛和流动,坚决执行培训补偿政策,切实保障“谁培养谁受益”。持续抓好州、县两级体育与健康优质课评比、教学基本功大赛、足球特色学校教师足球教学技能大赛,从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示范能力等方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奏响体教融合“品牌曲”,推动发展“一体化”。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教融合模式,充分利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注重学生艺术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打造校园民族文化品牌。近年来,全州部分民族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通过摸索和实践,校园民族文化品牌初步形成,如,凯里十一中的畲族武术项目,凯里实验中学的龙舟、独竹漂水上项目,凯里三中、振华中学的高脚竞速、射弩、押枷(大象拔河)、蹴球、射弩项目,湾水小学的苗族武术项目,黎平县的侗族摔跤、锦屏县的花脸龙、黄平的芦笙舞、踩青舞等民族文化项目独具特色、亮点纷呈,在全州中小学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全州省、州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点70余所,县(市)级示范点200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