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甄映花 林绍华 王瑞志
我党历来重视统战工作,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我们党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00周年,黎平县委统战部理论联系实际从细微入手,挖掘黎平红色文化资源,收集整理了“黎平会议”期间红军在黎平的部分活动细节,力图从党史的角度来解读、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事业的光辉历程,聆听发生在这里的统战故事,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奋进之志。
一、红军长征召开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黎平整编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从湖南通道转兵进入贵州黎平,在黎平召开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经过激烈讨论,否定了“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坚持的错误意见,采纳了毛泽东经过贵州腹地到黔西北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指明了方向。 “黎平会议”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长征的军事路线问题,为遵义会议完成伟大转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黎平会议”也被后来的学者称为“伟大转折的起点”。
在黎平休整期间,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编——黎平整编。当时,红军部队减员很大,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对部队进行了整编,红八军团编入红五军团,取消了八军团的番号,军委一、二纵队合编为军委纵队,撤销军委教导师,组建军委纵队干部休养连等。同时,中央红军在黎平践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黎平群众积极支援红军,为红军筹粮、架桥、带路、提供食物,使红军顺利通过了黔东南民族地区,为中央红军通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二、中央红军长征在黎平统战工作的实践
(一)从红军领导人要求与民族同胞搞好关系看统战工作
1.红军总政治部要求红军指战员与民族同胞搞好关系。1934年11月19日,红军总政治部在湘南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1)严格政治纪律,绝对不许对少数民族有任何骚扰……(2)动员全体战士向少数民族广大的宣传红军的主张,特别是民族自主和民族平等……(3)努力争取少数民族加入红军……在人数较大时,应成立某个少数民族的单独的连队,并特别注意与培育他们自己的干部。”
1934年12月21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总政治部关于创立川黔边新根据地工作的训令》中规定的红军与群众及少数民族间的纪律:“2.为着准备胜利的战斗,更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在继续行军中,注意克服疲劳、整理军队、严肃纪律。因此应着重于:(1)加强先遣队设营队工作,注意争取群众、收集资材、保障给养。(2)白日行军要有计划进行大小休息和沿途的鼓动娱乐工作。(3)补充与加强各级干部,随时检查与健强各连队的组织、特别是支部工作。(4)加强纪律检查队与收容队工作,继续在部队中进行严肃纪律的动员,更加改善与居民关系,严厉的向一切破坏纪律、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明确的执行本部对苗、瑶少数民族的指示。”
12月24日,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签发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明确规定,通过苗侗地区,不打苗侗土豪,不杀苗侗的甲长、乡长,不宰杀耕牛,对违犯者要严厉惩处的纪律规定。
2.朱德总司令召开警卫团人员会议提出要求。朱德在牙屯堡(原属贵州黎平,新中国成立后划属湖南通道)的一块油茶地里,向中央警卫团的干部战士作民族政策的报告。他告诫大家:“我们既要遵守群众纪律,又要执行民族政策。贵州的居民多数是少数民族,他们受压迫最深,生活最苦,是红军的依靠力量。但各少数民族礼俗不尽相同,我们红军是各族人民的子弟兵,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特别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少数民族,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军阀。”
3.毛泽东要求警卫战士送礼物给民族同胞并亲送毛衣。长征进入黎平时,毛泽东亲自要求红军指战员要处理好民族关系,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苗、侗群众,同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陈云同志在1935年所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详细记录了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当我等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回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
4.要求每一位红军指战员准备一件礼物送给民族同胞。根据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通讯员许长庚,在《长征中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一文中的回忆,在黎平休整时,红军开展“向群众捐献一件礼物”的活动,毛泽民同志立即带头响应,他捐献了一件夹衣。国家银行的其他同志,也纷纷向群众捐献了鞋子、袜子、毛巾、帽子、衣服、裤子等物。
(二)从红军保护少数民族开明绅士和黎平商户的关系看统战工作
1.城内的开明人士欢迎红军并积极提供补给和药品。红军进入黎平前,驻黎平的黔军及城内的大地主、大商人和伪官吏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一般贫苦市民和中小商人,因同年八月红六军团路过,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因而比较镇定。这次听说红军又来了,都很高兴。当时就由张一之、钟敬斋、刘八元、张月清、王华堂等人出面,分头组织群众赶制旗帜,筹办鞭炮,迎接红军。城里的大地主、大商人的铺面全关着,中等商人还不是很放心,开门做生意的也不多,只有小商贩在营业。钟敬斋为了使红军有物可买,就叫人到各家店铺将油盐、百货集中起来卖给红军,然后将钱分给各店主;叫米商朱成武、米贩高云开、布商张克明等人到中潮所、潘老场等处购买油盐卖给红军;叫左子良等带领红军到各处开公仓,以充军粮;叫张月清等人到地主商人张大兴、赵福顺、顾大和等处将酒抬来供应红军。当时,城内有西医诊所和中药铺10余家,红军在黎平购得急需的药品等物资。
2.红军与黎平商户、群众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红军入城后,看到一部分商人关门闭户,就向群众广泛宣传,说明红军公平交易、保护工商业,并叫唱戏的周花脸等在街上打锣宣传,叫大家安心。逃跑了的动员他们回来。商人们听到宣传,又看到营业的商号和小贩生意都很好,认为红军确实纪律严明,公平交易,就先后打开铺面,拿出各种货物供应红军。当时的市场繁荣景况,为黎平历史上所罕见。张一之的杂货店一天可卖大洋(方言,通指银圆)三四十元,是平常的四五倍。宁会卿的理发店过去一天收入不过几角钱,现在一天可得大洋十几元。李子善的酒肉店,过去一天只卖大洋十几元,现在一天就卖大洋四十多元。其他如赵发祥的杂货店、王华堂的粉馆、雷德生(雷子扬)的中药铺(得生堂)……,营业额都增加了几倍。城关附近的高屯、黄土田、八舟、山脚村等地农民,听说红军公买公卖,也都挑着鸡鸭、柴火、小菜等进城卖给红军。黎平市场通用的货币是银圆和铜圆,红军使用的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纸币。为了使群众不受损失,红军临走时,还通知群众到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在黎平翘街临时设立的办事处)去换大洋。一般群众都很感动地说:“红军真是关心人民利益,不叫老百姓吃一点亏。”
四代相传的百年中医老店九如堂药铺,见证了黎平的历史沧桑。药铺老板谢廷跃说起老辈人给红军医病的故事:“听我爷爷说,当时两个红军战士来店里看病,一个治外伤,一个治腹泻,抓完药我爷爷说不要钱,他们还非要给,放下钱就走了。红军纪律严明,住时不扰民,对老百姓也有礼貌,走时将房屋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三)从红军在黎平的“军民鱼水情”看统战工作
1.红军在黎平荷花塘召开的群众会议。红军入城后,在县城荷花塘(现城关一小学校门口)召开群众大会,当时邓小平主编的中央红军《红星报》第七期第二版,《黎平城的群众大会》一文是这样记载的:“在黎平时,曾召集一个群众大会,虽然县城群众多被国民党政府强迫与欺骗登山。到会群众仍达三四百之多,经过演说与分发衣物之后,群众情绪更为热烈,影响甚大。这次群众大会,有两点值得我们效法的:一、事先派出了地方工作人员,特别是动员了各连队的地方工作组,分头向群众作个别的宣传,并于开会时负责带他们到会场,所以到会群众甚为踊跃。二、会前集中了大批谷子、衣服、棉絮、锅头、木器,以及其他用品,凡是群众用得着的都尽量地集中来分发,分发时也很有秩序。”
2.为红军舂米、缝衣服、制绑腿支持红军。红军在黎平休整期间,黎平人民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有事都去相帮,有的帮红军缝制衣服、米袋、裹腿,有的帮红军舂米。东门外有二十多人帮红军舂米,整整忙了四五天。龙老奶帮红军筛了几天谷子,还缝了十几根粮串袋。左手坡贫农妇女高牛氏,动员了几个家庭妇女,帮红军筛谷子、舂米、缝米袋和裹腿,一连做了几天。
(四)从红军与在黎平的外国友人关系看统战工作
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黎平。博古、李德于12月17日中午随军委纵队进驻黎平,因李德系德国人,与传教士郁德凯是同乡,故李德与博古到黎平后就一起住进郁德凯在黎平开设的传教和行医的教堂——福音堂。郁德凯1929年起就在黎平行医与传教,消息比较灵通,思想比较开明。对1930年12月红七军转战黎平、1934年9月红六军团经过黎平的情况有所了解,对红军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认识。博古、李德进驻福音堂后,郁德凯对博古、李德有了比较深入的接触,使他能够公正看待红军,基本认同红军的政治主张。中央红军在黎平休整期间,郁德凯在他的行医诊所接纳和医治了红军伤病员,使一批红军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他还为红军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药品和紧缺物资,与红军建立了良好关系。红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严格执行红军纪律,正确对待外国友人,保护外国友人财产,买卖公平,按市价支付郁德凯医疗和药品等费用,得到郁德凯的认可与肯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从红军在黎平的宣传工作看统战工作
红军除召开群众大会之外,还召开了许多小会,宣传党的纲领和党的民族政策,阐述红军的宗旨和纪律。红军所到之处还贴写了许多标语,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解放。到处写着标语和口号,画了巨幅的漫画。“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打富济贫!”“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等标语,到处皆是。目前,在黎平县敖市镇秦溪村白塔围墙上的红军标语:“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在黎平县罗里乡罗里村回龙庵墙上的标语:“天下的穷苦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分田地!”至今保留。红军长征经过黎平,在洪州镇聂氏宗祠外墙上写的标语:“成立全国民众反日战争的民族统一战线!”落款是红政工,这是否是红军长征中目前保留得最早的统一战线标语有待考证。
给群众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原黎平府衙(现已重建为黎平红色文化体验园)门口甬道两旁的墙上,画有两幅漫画。一边是:一个脚穿木鞋、身穿和尚衣的日本人,背上背着儿皇帝溥仪,面对着山海关城楼。日本人的前面,是身穿中山服的卖国贼蒋介石,拉着日本人向山海关走。另一边是:一个大地球,上有中国地图,旁边有一个蒋匪军官用刺刀将地球切成两半,旁边注有“出卖祖国”四个大字。
这些画通俗易懂,群众看了都知道蒋介石是出卖祖国的罪魁祸首,同时,这两幅漫画直接表达了“反蒋抗日”的内容。
三、红军长征在黎平统战工作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从红军长征在黎平的革命实践来看,这既是我党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实践,也是党早期运用统一战线工作方法开展革命的实践,形成了党早期统一战线法宝的雏形。
(一)严明纪律。在黎平时期,红军将士从革命利益出发,严守军队纪律,所到之处不随便进民房,不吃老百姓的饭,即使需要什么东西或吃老百姓的饭都要付钱,因而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同时,长征途中,红军部队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二)注重宣传动员。在黎平长征途中,红军在沿途都通过标语、宣传队宣讲、召开群众大会、漫画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性质、宗旨,以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虚伪。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
(三)为群众办实事。在黎平期间,红军通过打土豪、分浮财、送礼物等实际行动,真心诚意地帮助沿途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了当地群众对红军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深入开展民族工作,争取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
(四)坚持党的领导。在黎平期间,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红军领导人和总政治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决定,为遵义会议彻底解决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军事路线问题奠定了基础。
新时代,党赋予统一战线新的生命,《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这一重要论断,为准确把握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正值全国上下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之际,各级党委及统战部门要坚持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的正确方向,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和基本任务,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作者单位:黎平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