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10日

乡村振兴要聚焦民心所向

—— 学习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有感

□ 吴忠寿

“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是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与民心之所向的大局,更是关系未来、利益长远的大事。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扶贫和五年来的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也是十四亿多中国人民民心之所向。为保护农民的土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

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不仅事关农民,而且事关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比如粮食安全、种子安全等问题看似只是农业问题,可事实上却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引来人们的欢呼。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证粮食总产量,推动农业高效发展,关乎着每个人的饭碗,也关乎着子孙后代的未来,可谓发展之根基,群众期待相关政策逐步落实。

从农民增收的角度来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做好省内转移就业工作。延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实行动态管理。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选派,实行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拓展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域,深化区县、村企、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继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持续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创建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发挥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作用。这些都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讲,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也意味着众多发展机遇。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健全传统村落监测评估、警示退出、撤并事前审查等机制。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为保护民族特色、民族风俗、民族文化带来了良好机遇。提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亦可认为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机遇。农村、农业绿色发展,也给生态环保产业带来机遇。此外,数字乡建、智慧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也蕴含着诸多商机。

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来说,需要汇聚力量凝聚人心。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划桨开大船。乡村振兴涉及着千家万户、亿万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广大农村群众是否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败,毕竟广大农村群众才是乡村振兴战略最大的受益者。《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勠力同心,以治天下。”乡村振兴必须凝聚各方之力,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号角已经吹响的情况下,群众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认可和支持,是否能做到与党委政府一条心,都将对整个乡村振兴产生重要影响。

乡村振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带头发展产业、保护生态、倡导文明、拥护法治、脱贫致富、贯彻上级的文件精神等,发挥率带示范和榜样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乡村振兴而积极努力。独木难成林,单丝不成线。乡村振兴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社会各界人士与党委政府一道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乡村振兴,需要“抱团取暖”,需要千家万户、千人万人的齐心协力,需要更多的相向同行,唯有如此,乡村的全面振兴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黄平县委统战部)

--> 2022-08-10 —— 学习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有感 1 1 黔东南日报 c195216.html 1 乡村振兴要聚焦民心所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