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吴忠寿) 近年来,黄平县一碗水乡水淹塘村整合土地资源,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探索“药材+”种模式,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开辟增收致富新路。
“眼前这一片稻田,一个多月前种植的还是太子参药材。药材采收后,立即种植水稻,这样轮作土地不仅不板结,还实现水稻药材双丰收。”水淹塘村药材种植大户杨昌文说。
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农户参与,水淹塘村成为全县太子参药材种植大村,年种植太子参药材6000亩,药材总产值达到3000万元。
此外,村党支部把握时机,以“在产业发展中凝聚力量,在带动示范上树立先锋”为抓手,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为目标,由党支部领办养牛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置换和流转形式,盘活资产,把土地资源变成了群众致富的“金疙瘩”,让产业发展效益惠及更多群众,已带动16户农民加入合作社,整合200余亩地块,建成肉牛养殖小区,入驻农户年增收10万元至40万元。通过一茬种药材,二茬种水稻或玉米、黄豆等草料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水淹塘村养牛大户王彬说:“‘药材+’模式非常适合实际,稻谷解决吃饭,玉米用来喂牛,黄豆更加不愁销路。”
党建强村,产业富民。水淹塘村发挥党组织统领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把党的惠农政策、协调服务、示范引导等落实到产业发展中,实现党建与产业有机融合,促进产业壮大和农民增收,逐步向“党建强、产业旺、农民富”的良好局面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