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三中学 吴 军
基于高考新课程“选课走班”大环境下,“选课走班”已经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要充分了解并认同“选课走班”的重要作用,老师应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尽可能减少学生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而产生的不适应状况。因此,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对“选课走班”的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探究。
一、在“选课走班”生物教学中建立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的核心素养之一。生命观念的建立,可以综合性问题来推动学生深层次思考,在思考中建立生物思维方式,增强对生命现象理解能力,让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积极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发现新知识并收获生物学习的满足感,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的知识点时,老师提出问题:人体内的细胞的新陈代谢、 外部条件的变化能使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值等产生影响吗?通过观察课文中列举静脉血化验单数据,让学生主动思考所发现问题、协作讨论给出稳态的概念,再度提问问题:人体内稳态会损坏吗?列举人体内稳态被损坏的病例,并讲一讲稳态失衡的影响。如此做的主要目的便是指引学生重视身体健康和内环境保特稳态的关联,以达到塑造学生生命观念的目标。
二、在“选课走班”生物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
老师要与学生一同塑造学习探索环境,以探索的方式完成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呈现生物教材的重要知识点,指引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剧烈的求识愿望,与此同时高度集中学习专注力,积极主动投入探索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 《能量流动的特点》相关知识时,老师先利用投影量现教材内容中的“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并利用探讨下述问题來指引学生完成相关计算:可否用图表的方式分析表中的详细标值?就是说将每个生命系统中的“输出”能量、“输入”能量各自完成对比深入分析;可否计算出来每一个生命系统“输出” 能星占“输入”能量的百分数?输入下个生命系统的能量,为什么不完全输入下个营养级?利用以上3个问题的深入分析,能讲一讲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吗?
在这个科学探究全过程中,老师融合内容设计好探究问题,以问题推进探究全过程,利用推算得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从中找出现象后面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三、建立小组相互学习
由于生物课走班制课堂教学这样的模式和过去课堂教学模式相对比,学生流通性大、分布广,不管是课上或是课下,家庭作业的收取,学生解惑的实效性等,管理学生的难度系数十分大,生物课老师要想改善教学情况,单单凭借老师的个人魅力是绝对不够的,老师还要协助学生寻找到“心”的所展,创建小组相互学习的长效机制是非常不错的方式之一。利用这种机制的创建,学生可以与间接相通的学生进行交流,建立一种重叠式的合作学习关系,彼此之间扬长补短,老师在这个架构里承担指引作用,把握住小队长,就能促进架构里别的学生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将走班制的学生团结在一起,改善凝聚力,还能解放老师的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孟德尔遇传定律》时,老师提出新的问题:
“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抗倒伏,但比较容易染上锈病;另一种易倒伏,但能防锈病。两组相对性状单独遗传。让它们开展杂交育种,在F2中有可能产生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新种类,原因是什么?”随后尽可能地把时间交给小组开展探讨,在这当中老师们加强相关的提理和导向性工作就可以了。
在依托于 “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并且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实现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在“选课走班”生物教学中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一名学生,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那他就不能算是一名具备完全人格的学生。所以,在新课标中也特地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生物课程中,即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责任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在过去的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缺乏主观能动性,自然难以建立起社会责任意识。在现代教育理念以及“选课走班”的新模式下,需要老师在教学时,将生物内容与社会责任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深入探讨问题来建立责任与担当,彰显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充分探讨中,学生感受到的是学习的满足感.在学习中思想观念越来越完善、客观,在循循善诱中建立责任与担当。
例如,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内容时,老师让学生针对杂交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自主学习,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孟德尔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以及其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生物学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高中生物老师不可以墨守成规,尤其是 “选课走班”教学形式实施以后,在确保教学水平和实际效果的同时敢于尝试,起到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持续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