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12日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 天柱县蓝田镇中心幼儿园 李智霞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关心的往往是儿童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儿童的心理问题,一旦等到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时,往往很难再矫正过来。因此,对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应以预防为主。

一、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

当今理论界一般将儿童行为问题分为外化行为问题、内化行为问题和混合型行为问题三类。

(一)外化性心理行为问题

外化性心理行为问题又称为社会性行为问题, 主要包括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行为等。

(二)内化性心理行为问题

内化性心理行为问题又称儿童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焦虑、退缩、恐惧等行为问题。

(三)混合型行为问题

混合型行为问题是无法归入上述两种行为问题,兼有外化行为问题和内化行为问题的某些特征行为问题,如思维问题、注意问题等。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主要是指父母的某些特质通过基因向后代子女进行的生物性传递,其中包括神经系统特征。据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如果孩子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有心理行为问题,那么父母的后代可能出现相类似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孕育期间,如果孕妇受到烟、酒等不良刺激,或是过激情绪的不良影响,往往会对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而出现行为问题。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影响

根据相关特征可将儿童的气质类型划分为易养型和难养型两种形式。数据证明,易养型气质的儿童具有好奇地探索心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常常保持较为积极的情绪。而难养形气质的儿童注意力较为分散,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较为强烈,往往表现为消极的情绪,在此心理基础之上将会产生不良的行为问题。

(三) 外界环境的影响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养成与儿童所处的外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家庭环境和媒体文化的影响。

三、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从优生角度为儿童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年轻夫妇在怀孕之前,夫妻双方都应该进行身体的各项检查,确保各自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在怀孕过程中,应按时检查,同时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和充足的休息,平时还要远离各种有害因素,以免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保持情绪和心理平衡,注意维护好身心各方面的健康也很重要。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和安全感,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夫妻之间应互敬互爱,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矛盾并随意发泄不良情绪,只有家庭成员和谐相处才能减少儿童心理焦虑和不良行为的产生。

(三)加强幼儿园和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园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一切为孩子着想的理念,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幼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激发对儿童的热爱和责任心,杜绝不良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防止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

(四)严格管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媒体文化也会对儿童心理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平时家长应严格管控儿童对多媒体的接触,监督他们接触到的媒体内容,杜绝不良文化对孩子的影响,还给孩子一片纯净的天空。

(五)正确处理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当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家长和教师不应急躁,更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并且要以宽容、接纳的态度理性对待儿童的行为问题。要遵循幼儿园和家庭紧密合作的原则,针对具体问题双方要积极沟通、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好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前期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家长和幼教工作者要积极配合,把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首要的工作,看成是儿童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基础性工作,共同给儿童创造一个阳光、积极的童年时代。

--> 2022-08-12 1 1 黔东南日报 c195410.html 1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