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四中学 毛程茜
教书育人,主要不是教会课本上的知识点,也不是追求成绩,而是需要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要弄清楚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等关键问题,这分别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的设计选择、教育方式的实现维度以及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所以,初中历史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全面完整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的思维具有敏锐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整体性的特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关注力和求知欲,这不仅单纯的是技术问题,而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因此,我分析一下在凯里四中历史教学的几种方法,并通过研究对比得出比较优解。
一、几种教学方法利弊分析
(一)讲述讲解法。该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的较为普遍,主要优点是学生更容易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内容,较为适应在给学生讲新课,或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实际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分为叙述、描述、概述,叙述需要大量的史料,按照历史年代的更迭顺序,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和人物活动轨迹进行真情实感的讲述,要有情节和带入感,并达到与学生的共鸣;描述就好像照相的“特写”,用逼真形象的描述,让历史现象和人物在学生脑海中活过来,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般来说可以对战争场面、人物特征、生活情景等进行描述;概述就是对课程中次要的部分进行高度概括,更好的刻画出历史的全貌和进程。讲解法其实是讲述法的补充和延伸,对重点内容运用名词解释、事例论证、对比分析等。传统的方法虽然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对老师自身素质和教学魅力要求极高,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没有在生动性和感召性上吸引住学习的兴趣,课程就会枯燥无味,就容易将历史学习等同于课文背诵。
(二)话题讨论法。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以交谈、问答、讨论的形式渐进式的学习,使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的完成,让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通过鼓励学生在思考交流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老师通过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有参与感,在思考中求知,从讨论中求真,更有助于激发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不受束缚,敢于说出观点;才能通过教学活动去感受成功失败,更好的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建立共同成长的良好环境。所以,话题讨论法设计和运用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不断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主动思考不够,对教学的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习效果呈边际递减,因为过多的讨论会让部分成绩不理想、不够开朗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三)问题设计法。以找寻问题—提出问题—多发探讨—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书就是答疑解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视角,就是让学生在课程预习中,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习,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研究。但是,以前我们的历史教学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题,学生答的固定式的模式,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浅层次的问题,就学生而言,学后就不会再有思维惯性,没有更层次的理解。历史是一门让史诗照进现实的学科,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上是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能正确辩证的看待事物,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因此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学习更有挑战性和更具持久性。我校历史组研究的《“学讲”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验与研究——以凯里市第四中学为例》课题,就是基于问题设计法为基础提出的,通过“学进去,讲出来”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问题导引,以疑促学,疑中突破"的理念和实践魅力,有效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发现问题设计法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领悟能力和预习的充分性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前期对问题没有探究,提出的问题浮于表面,或者根本就是无问而出,那么就要老师去引导,这样学习就会事倍功半,效果远不及预期。
(四)情景演示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开着历史教学的最为关键的要素,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寓教于乐、寓学与演,用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去呈现,综合采取课堂情景剧、随堂小品、趣味游戏等沉浸式情境教学体验,能够更好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协助。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情感,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渗透进去。如,鸦片战争、秦统一中国等课程就可以编写为小情景剧;新文化运动、某个历史任务的功与过等这些就可以采取辩论赛的方式演绎。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让同学们演绎的历史情景重现,让有些枯涩难懂、年代久远的历史逐步走进现实生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生活化,学生通过参与,更为深刻理解历史知识,让他们也有了主人翁意识。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前期的谋划、编辑、排练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因此次方法大面积推广、长时间运用有难度,但一个学期偶尔几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实验与分析
从分析来看,目前的历史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据统计,目前教学方法有 14类72种之多。从上述对我校教学的四种主要历史教学法来分析,可以说各有利弊,且与老师的理论功底、学生的接受程度、前期准备耗费的时间成本等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我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两个班级中,一个班采用了单一讲述讲解法(以下简称“讲解班”),另一个班按照课程的相关性,灵活采用了以上四种主要教学方法(以下简称“综合班”)。最终得出以下结果:
一是成绩评价。讲解班历史平均分低于综合班,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课程研学氛围综合班要更好。
二是能力评价。综合班在课前预习能力、课中思考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从短期看综合班课后作业效果不如讲解班完成得好,从长期测试看,综合班系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高,在成绩上体现得很明显。
三是方法评价。在四种主要方法的运用上,与利弊评价基本趋同。
四是老师和学生评价。历史组的老师普遍认为要不断创新改革历史教学方法,四种方法测评中78%的老师认为最好的是问题设计法;而在学生测评中83%的学生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情景演示法。
从老师评价和测评反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讲述讲解法能够使学习更为快速地掌握知识重点,但是较为零散,系统性不高。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联系性不强的课程内容。
第二,话题讨论法能让学习更好的进入课程学习,也能在讨论中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但是有因人而异的局限性,容易出现两极分化。
第三,问题设计法这种方法是平衡度最好的方法,更为兼顾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特别是“学讲”方式的普遍运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找寻问题答案的信念,以及对学习过程的不断反思总结。但此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生动性不是很突出,引人入胜的感觉还有欠缺。
第四,情景演示法就如分析那样,学生最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收效也很好,但从老师和学生时间成本来计算,频度不宜过高,且容易让学生有课程学生就是玩的心理。
三、结论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教学方法不是一招打天下,要与实际相结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是单一的,要更加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思维方式的养成远比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为关键,人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才是历史教学的重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以学生为本的视角下,我们觉得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应该以问题设计法为主,情景演示法为辅,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参与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驾驭知识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