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第二中学 刘芳芳
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并理解知识点,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体现开发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在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在实际物理声学教学课堂中可以结合教材知识点, 适当穿插中华传统文化,这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熟悉物 理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梦溪笔谈》记载了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宿营时,每个士兵都会将牛皮制造的箭筒作为枕头枕着入睡,这样如果有敌人突然袭击就可以第一时间听到马蹄声。教师可以将这个军事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分享,并提问:这个故事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呢?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结合课本知识,学生能够发现这个故事说的是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也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借助历史故事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并且会使他们对物理学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光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守以人为本的教学原 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 对传统文化中涉及的物理光学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将有趣生 动的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物理教学课堂。例如,在实际的教 学中,当学生对光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可以用李 白《月下独酌》中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进行 教学,并借助多媒体对诗中描绘的画面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出 来,并与学生共同思考分析古诗中蕴含的物理光学知识。通 过分析诗句学生就可以知道“对影成三人”指的是明月、诗 人和影子,其中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当月光照 射到李白身上会发生光的反射,而在李白身后光线到达不了 的地方就会形成黑暗区域,这个黑暗区域就是影子。教师巧 妙地运用传统文化,不仅能对物理光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在力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学习杠杆原理时,引导学生了解桔槔俗称“吊杆”的运用。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天运篇》中就有记载,它由一个竖直的架子和一根细长的棒子组成,棒子一端绑有石块,另一端挂水桶,使用桔槔汲水灌溉更加省力,是利用杠杆原理省力的典型实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桔槔的图形,运用杠杆的相关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例如让学生看图探究:(1) 由于古人还没有杠杆的概念,请帮他们分别找出图片中向下拉杠和向上提杆时桔槔的支点、动力、阻力,并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2) 试着分析使用桔槔提水省力的原因,并分组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最终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在热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物理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融入优秀的传统文 化,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教具,开阔学生的眼界。例如,“省油 灯——夹瓷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科技工艺品,在古装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很多学生对它并不陌生。教师可以 从它的制作工艺开始讲解,启发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热学知识 进行思考,省油灯是如何达到省油的目的呢?这和物理知识 有什么关系呢?从夹瓷盏的制作工艺中,学生就能够发现省油灯之所以可以省油,是因为其夹层中被加入了冷水。根据 物理热传导知识,利用冷水降低油的温度避免油温过高而快 速蒸发,从而实现省油的目的。
初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与教育元素渗透至物理教学的多项环节中,保证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解决问题的 智慧和朴素的科学思想,使他们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有深 刻而自豪的认同感,这正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