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民族中学 邰昌林
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基准开展对高中学生的生物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根植在高中学生心中,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使高中生对生态文明有一个较为深层次的感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生态文明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的生物链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生态文明的案例、图片、视频等,再结合书本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生态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某种事件连环影响所造成的环境变化,并指导学生分析某地环境恶化的原因,同时思考这种情况会给周边的居民带来怎样的影响,会给整个生态链造成怎样的影响。在分析恶劣环境的影响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如何治理当下的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案例,为学生讲述核泄漏所导致环境的变化以及生物的基因突变,使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教师在讲述案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相关的纪录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感受当时的环境状况。在讲解案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才能够恢复当下的自然环境。这种身临其境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知图片或者是视频中的环境质量的好坏,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指引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生态文明的奥秘。
二、阅读生物材料,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讲授生态系统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好奇心强出发,通过介绍一些环境现状,如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教师要大量寻找和筛选生物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升生物素养。教师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不断求知、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教师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
培育高中生态文明意识的最终目标便在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贯彻落实相关理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故此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多和日常生活挂钩,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渗透性。例如,现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推行垃圾分类政策,生物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可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并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要想将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更要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对生态文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在“3·12 ”植树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通过自己动手植树造林,将课本上的生态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对生物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环境日等节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让学生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了解生物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真正意义。
为有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渗透性,高中生物教师需对此制定一个较为完善成熟的教学规划,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进行生物学习的积极意义,加快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