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重安镇重兴中心小学 杨天高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而语文阅读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关心、爱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知识特别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融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极大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通过文字向学生传递信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事物和人所蕴含的美好品格,加强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美好的,向学生灌输正向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第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语文阅读涵盖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本身蕴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可以挖掘教材或课外材料中的心理健康内容,将其渗透到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在学习过程中阅读优质的内容,学习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性格,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一)自我提升专业素养,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模仿,在学生心中教师就是模范,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加强自我提升,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只有这样,学生上课才会认真听讲。要相信,在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下,小学阶段即使遇到很调皮的学生,他们也会有所改变与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懂得教育的规律,懂得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是有助于教学工作的。老师懂得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在学生的潜移默化中种下积极乐观的种子,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健康心理的思考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透过文化的沁润,培养小学生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不是培养学生钻牛角尖,抠字眼,找缺点。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下学习语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为学生讲述课文的意境和寓意,陶冶学生的心灵。这样,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时,就能及时得到纠正与引导。
(三)科学评价学生,无私帮助学生,让学生向阳而生
教师对学生恰当的、积极的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显得尤为的重要。教师在课上积极地评价学生,在课后无私地帮助学生,是构建学生健康心理的有力法宝。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缺点和闪光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不仅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四)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内容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师如果想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挖掘,自身就要具备认知能力,了解阅读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阅读材料有效利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以《自相矛盾》为例,在学生读完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矛、盾商人无法自圆其说?”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虽然能够就事论事,但并不能够真正地理解事情本质。教师将其向生活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非常重要。
(五)渗透正能量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受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情绪容易失控。因此,教师要渗透正能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走进大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等,并将自己听到的声音与文章中描述的声音进行比较,让学生用美的眼光看待自然的事物,在倾听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事物,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小学生常常会由于一些小事而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些情绪如果长期积压在心里,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全方位地了解、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结合教材内容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实现健康心理的养成。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