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碧波中学 王云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因此研究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的策略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现状
1.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强
道德与法治,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核心意义的课程,本身思想性、理论性强以至于抽象、难以理解,而农村学生一个最大的人是短板就是生活阅历少、知识视野小、思维能力欠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存在必然的缺失。
2.应试教育束缚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多年,很多老师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了许许多多新的实践,但考试考评制度的存在仍然让我们的老师放不开手脚,只能无奈地照本宣科,采用“灌输式”教学。课堂要求学生记要点、答要点,不注重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缺乏生机,造成学生不愿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堂沉闷的现象。
3.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
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性、理论性、抽象性特点注定了农村学生学习的困难,教师在课堂上害怕学生听不懂、不理解,一味讲,满堂灌,课堂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课堂,学生就变成了昏昏欲睡的云里雾里的学生,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二、激发农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兴趣的实践策略
1.善于利用课堂前三分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怎样讲好开头呢?具体地讲,教师可通过讲述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小品等导入新课;可在新课的开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
2.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深刻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创新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案例选择要关注以下几点:一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二要紧扣时代主题,反映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三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可扩展性,能够服务核心素养的培育;四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引起共鸣。
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要釆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
3.表扬激励,愉悦学习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适时加以表扬、指导、激励,适时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学习,学习欲望就会达到自主,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增长。
4.抓住社会热点话题,联系实际,在生活中感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紧抓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及时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与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或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学习内容,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投入学习,也才能培养学生关心时局,学以致用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抗击疫情斗争中,有人谎称自己感染病毒,制造混乱,害得人们虚惊一场,此类行为是否违法?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有新冠感染者不愿接受隔离治疗,恶意传播病毒这种行为是否违法犯罪?教师抓住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从中穿针引线,让学生感知课本知识点,悟出道理。教师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时事政策的教育,随时随地穿插讲解时政要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敢于实话实说,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思想品德课的趣味,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就浓了。
5.善于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道德与法治的每一框都以“运用你的经验”为道德学习的起点,以“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设计推动学生对关于道德的知识和有助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拓展空间”结束,使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更具可操作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做好引导学生完成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在分组讨论,表达观点,提出质疑、解决质疑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
6.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景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国家好,大家才会好》这一节时,笔者没有长篇大论地跟学生讲大道理为什么要爱国,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叙利亚难民因为战争逃难、家园变成了废墟,耳边充斥着炮火的声音,和同学们一般大的孩子眼睁睁地目睹父母亲人的死亡的视频,看视频的过程同学们都很安静,体会到这种悲惨生活的痛苦,这时候在让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会生活中战火中?学生自然会想到是因为他们的国家不够强大,所以被其他强权国家欺凌。学生在看视频、思考的过程中已经深深知道了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祖国强大了才能不被其他国家欺凌,我们老百姓才能过上健康平安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名誉、利益和你的名誉、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于是你与祖国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这是我们爱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理由。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学生感觉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学生愿意参与课堂,从探究、实践中得出真知。“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