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15日

让心靠近 收获“亲情”

—— 黄平县烟草人帮扶“特殊家庭”纪实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 文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奔波在烤烟生产基地,或者烟草专卖前沿,他们为烟农提供贴心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他们也因此收获群众的“亲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烟草人。

2022年盛夏的一天中午,骄阳似火。黄平县烟草公司重安片区的客户经理潘明宇冒着火辣的太阳,骑着摩托车来到大石村,专程了解帮扶对象、残疾人时宏茂小卖店的卷烟销售情况。听到潘明宇的问候声,时宏茂热情地邀请他走进店里,两人开心地闲聊起来。

时宏茂是一位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因为看不见东西,无法下地干活,好在他家位于寨子中间,又靠近公路,因此利用自家房子经营着一个小卖店。

前几年,潘明宇发现身有残疾的时宏茂独守小店,生意冷淡,店里也没有卖烟,于是萌生帮他办理烟证的想法。他把情况向县局领导反映,得到领导的支持。2019年,时宏茂高兴地拿到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他的小店也可以卖烟了。

由于眼睛的原因,刚开始的时候,时宏茂卖烟经常出错,潘明宇就帮他想办法:不同品牌的烟放在不同的位置,而且烟的品牌不同,外壳包装图案也不一样,可以尝试用手抚摸识别,就能够减少差错。

时宏茂用潘明宇教他的方法坚持练习,几个月以后,通过手摸识别,他不但能够区分卷烟的不同品牌,而且同一个品牌,也能区别其中的分类。现在他的小卖店,仅仅卖烟一项,一个月就增加收入600多元。

时宏茂说:“得到烟草干部帮忙,我很感谢他们!”

帮扶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新州片区客户经理张枢勇深有感触。

家住新州镇文星社区的杨昌林小时落下聋哑残疾,原本在文星社区的一条老街经营有一个小卖店,但店面狭小、老旧、潮湿,加上行人稀少,很难吸引顾客。

为了让杨昌林有一个好的经营环境,张枢勇与杨昌林的哥哥、嫂子一起,帮他重新选择店面,在室内设计、门面装修、货物摆设等方面花了不少精力。

店面装修好后,张枢勇又帮他协调州烟草营销中心给他配烟,结合周边消费群体,选择配送低价位卷烟品牌。由于门面位置当街、装修敞亮、定位精准,杨昌林的新小卖店生意越来越好,每月纯收入提高到3000左右。

生意好了,张枢勇还给他讲解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道理,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杨昌林的哥哥告诉记者:“现在门面一年有近4万元的收入,弟弟生活有保障,非常感谢烟草局的同志!”

在野洞河镇的泥巴寨烟叶收购点,另一位烟草干部却天天蹲在灼热的烟田里,为烟农提供技术服务,他的名字叫刘启能。

刘启能是泥巴寨烟叶收购点的技术员,在这里驻点已有五年,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野洞、万丈、泥巴寨三个行政村的烟叶收购和技术指导。

刚来驻点的时候,刘启能发现野洞村的烟农杨昌明一家4口,3个残疾。杨昌明手不方便,儿子儿媳也有残疾,但是他家一直坚持种烟,多年从不间断。

为了帮助杨昌明一家,刘启能不但在机耕、施肥、起垄、覆膜等生产环节提供技术支持,繁忙时节还帮他协调人手、农具、肥料,甚至亲自下地帮他干活,杨昌明深受感动。

刘启能说,以前烤房小,老百姓不敢大面积种植,生产受到限制,后来建成了大烤房,燃料也从过去的烧煤改用环保颗粒,烤一炕可以节省500元燃料成本,烟农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2019年,杨昌明的种植面积扩大到40多亩,去年纯收入突破10万元,今年估计达到13万元左右。

如今,杨昌明通过种植烤烟,过上了好日子。作为一名残疾人,他不但没给国家添麻烦,而且随着烟地面积扩大,平时他还请有七、八个人帮忙,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杨昌明感激地说:“没有烟草干部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他的这些话,说出了广大烟农的肺腑之言。

目前,在烤烟生产基地和烟草市场一线,像潘明宇、张枢勇、刘启能这样的烟草人数不胜数,他们朴实无华、扎实工作,心中装有群众,默默地坚守自己的职责。

他们的背后,深藏着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责任。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2-08-15 —— 黄平县烟草人帮扶“特殊家庭”纪实 1 1 黔东南日报 c195593.html 1 让心靠近 收获“亲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