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15日

青曼:最有故事的苗族文化博物馆

○ 通讯员 龙俊成

青曼苗寨位于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坐落在素有“盘龙卧虎”之称的长岭岗山脉中段,俨然处在一个典型的“天然屏障”之中。寨子依山而建,吊脚木楼,层层叠叠,梯形瓦顶,重檐交错,有条不紊,蔚为壮观。情郎河流经乡境,注入丹寨南皋河。距凯里市中心25公里,凯丹县道和凯羊高速穿越其境。地理坐标为东经107°88′31″,北纬26°45′21″,海拔最高1274.5米、最低860米。全寨辖4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有402户1678人,主要居住苗族和仫佬族,其中苗族人口占96%。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是苗族文化与农耕文明有机融合的典型天然博物馆。

青曼苗寨建寨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曾为青曼乡所在地,后并入舟溪镇,有龙、罗、潘3个姓氏。青曼苗族祖先迁徙到这里后,世世代代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古朴典雅、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里的苗族属于中裙苗,妇女着中裙、盘发髻,最为奇特的是呈倒“S”形的妇女头式,与唐朝妇女的发式十分相似。作为舟溪式苗族服饰区的代表,青曼独特的风情为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由著名摄影师王绍帅于2006年在青曼拍摄的作品《苗族少女》,经时代图片库推荐,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荣誉展示。

青曼苗寨古迹胜景众多,有古营盘遗址、采蕨堂、红旗坪、倒天泉、射雕峰、祈雨洞等,每一处古迹都承载着青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化。房屋建筑主要有“吞口式”平房和吊脚楼房两种,以“吞口式”平房居多,特别是吊脚楼和“美人靠”,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给人们艰辛的生活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空间和永恒的生命激情。

青曼妇女心灵手巧,信手而画,随心而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纺织、刺绣、染布等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尤其是织锦(又称织花),色彩艳丽,有“通经回纬”之美称(《黔书》),“苗族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刺绣精美绝伦,为青曼赢得“苗族刺绣之乡”的美誉。日本友人韭塚先生到青曼旅游时,被这里的民族工艺所倾倒,于2004年捐资修建曼洞苗族刺绣陈列馆。青曼织锦技艺代表有潘英、潘燕莲等,刺绣技艺代表有王光英、汪朝翠等,芦笙制作代表有罗志泽,银饰工艺代表有龙福思、龙荣文等。

青曼节日丰富多彩,有春节、祭桥节、清明节、姊妹节、端午节、爬坡节、祭尤节等,节庆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最为隆重的是春节,这里的苗家人春节三十晚提前一天过,元宵节也提前一天,错开的时间方便远近亲朋好友来做客。春季芦笙节在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举行,举办有吹跳芦笙、跳铜鼓、苗歌对唱、篮球赛、斗牛、斗鸡、斗鸟等活动项目。最为浪漫的是七月爬坡节,在这几天,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相约爬上长岭岗的中段红树岭,开展苗歌对唱、掰手腕、游方等活动,晚上还举办“乞姑娘”习俗。最为独特的是祭尤节,在农历十月的第二个子日举行,是青曼苗族祭祀苗族先祖蚩尤的节日,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研究价值。每个节日都是歌舞的盛宴、文化的盛宴,使村民们徜徉在欢乐的节日里,释放心灵,放飞梦想,也让八方宾客感受到青曼人的盛情,尽享青曼苗寨多彩的民族文化。

青曼苗寨人天生热爱歌舞,芦笙舞粗犷豪放,铜鼓舞悠婉绵长,板凳舞奔放热烈。民间乐器有芦笙、铜鼓、唢呐、夜箫、木叶等,深受群众喜爱。青曼很早就组织有表演和宣传队伍,在原凯里县青曼公社曼洞大队时期,青曼农民业余文艺宣传队就活跃在村头寨尾,为群众宣传演出苗族歌舞、小演唱等节目,深受群众欢迎,1982年8月21日的《中国青年报》也专门作了报道。口头文学有古歌“贾”及酒歌、丧歌、情歌、传说、故事等,其中古歌“贾”和苗族创世神话最为有名,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有罗化西、龙荣茂、莫红芬等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龙荣仁、潘永良、龙荣祥、龙芳等村民,作为苗家第一代电影配音演员,让《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玉碎宫倾》《火烧圆明园》等一部部优秀的苗语影片走进苗族村寨,其事迹获当时的《新观察》《云南民兵》等刊物报道。

青曼人杰地灵,哺育出一批批优秀儿女,在不同舞台去展现自己多彩的人生。其中就有被誉为“苗家一支笔”的著名苗族作家伍略。伍略原名龙明伍,1934年7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民族文学》编委,《南风》杂志主编,第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麻栗沟》《虎年失踪》《绿色的箭囊》;多幕话剧《枪与镯》;叙事长诗《阿蓉和略刚》;短篇小说《啊,枫叶》《南门涨水》;散文《北戴河》《莫斯科之夜》等。他与韦文扬合作编著的八集神话电视连续剧《仰阿瑟》出版后,在文学界和苗族圈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中篇小说《绿色的箭囊》《麻栗沟》分获全国第一、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苗族古歌》(合作)获全国民间文学作品一等奖,《枪与镯》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奖,《石雕的故事》《老人》《雾》《虎年失踪》分获全国和贵州省创作奖,小说集《卡领传奇》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由他根据流传于凯里市青曼一带的苗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长篇叙事诗《蔓朵多蔓多》,于1961年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为舞剧电影《蔓萝花》,该电影曾在捷克国际电影节上获优秀奖,又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成为贵州舞蹈史上和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伍略的作品,文笔犀利,故事性强,想象丰富而奇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传奇色彩,深受读者热捧,为贵州文学和苗族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有“苗乡歌仙”之称的龙荣茂是苗歌领域的传奇式人物,天生具有现编现唱、机智灵活、风趣幽默的本领。龙荣茂在苗乡的对歌活动中,现场表演的“脱口秀”,尤为当地群众喜见乐闻,成为舟溪一带十里八乡的明星人物。此外,抗清英雄龙告宁、龙告内,扫匪护乡的龙雄端,为家乡修建学校、振兴教育的龙明珊,苗族贾理的传承人龙喜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讲好贵州故事的龙凤英,担任黔南州都匀县首任县长的龙德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获得者龙朝元,辛苦为家乡修家谱的龙明伦,为家乡建立网站的龙福进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在不同领域作出突出贡献,为家乡赢得荣光。

青曼人热爱运动,注重强身健体。民国初期,一位名叫项伯衡的武师从湖南流落到青曼苗寨,得到时任堡长的龙以往及其兄弟龙祥往、龙别往、龙耶往的盛情款待,之后项伯衡便传授一套拳术和棍术给龙家四兄弟作为答谢,龙家四兄弟经勤学苦练、改进完善,将这套武艺作为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技艺代代传承下来,到龙荣锦这辈已经是第3代。篮球运动也是青曼人喜爱的运动。解放初期,篮球运动流传到苗乡,加上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的助推,青曼人逐渐形成了既爱打篮球,也爱看篮球赛的传统,还涌现出许多篮球人才。多年来,青曼苗寨篮球队收获的奖章奖旗不计其数,已成为青曼村的一种重要荣誉。

青曼人偏食酸辣,主要菜肴有酸汤鱼、灰菜、血豆腐、腊肉、血灌肠。其中,灰菜最具特色。据说战乱期间,统治者下令封锁苗区,不准火药和食盐进入苗疆,青曼先民为求生存迁入深山之中,发明了以草木灰代替食盐的方法,将糯米、黄豆、蕨菜和魔芋,用过滤好的灰水熬制,加上葱花、辣椒面等调料制成菜肴,制成的灰菜爽滑适口、开胃,慢慢发展成为一道美食。青曼山高水好,烤出的米酒香甜醇厚,至今当地人酿造的米酒,在舟溪一带仍享有盛名。

1984年,青曼苗寨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第一批乡村旅游村寨,青曼苗寨接待了来自国内外不可计数的游客,特别是对欧美和日本的游客尤其具有吸引力,最高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全村总收入达60%,户均年旅游收入超过五千元。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前比利时劳动党代表团团长博杜安·戴克尔、新西兰驻华大使华德、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影视明星李雪健、歌唱家关牧村等众多人士都到过青曼考察调研。2018年,青曼苗寨被评为“贵州乙级乡村旅游村寨”。2019年,青曼苗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青曼苗寨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年,青曼苗寨被列为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为青曼实现快速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如今的青曼苗寨被作为农耕文化的研学基地、健康文化的体验中心、苗族文化的创意平台来进行规划设计,正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奋力书写锦绣新篇章。

青曼苗寨不仅拥有千百年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拥有民族村寨文化旅游走在全省前列的发展史,更拥有值得期待的辉煌明天。相信这张靓丽的旅游名片一经擦亮,必将给全市、全州乃至全省旅游发展带来别样精彩!

--> 2022-08-15 1 1 黔东南日报 c195605.html 1 青曼:最有故事的苗族文化博物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