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纸房乡中心小学 杨秀霞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文本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充分地挖掘这些素材,并将蕴含其中的良好思维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自身的德育思想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汉字学生可从字形上了解其意义。鲁迅曾指出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汉字的特点有机渗透德育。光看汉字本身,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枯燥的。只是一味讲识字,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学习效率相对低下。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具体汉字的特点,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在识字中体验乐趣,保持识字的热情。例如,教学“碧”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个小趣事:“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然后相机出示“碧”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思考“在一块大石头上,王先生和白先生两个人是怎么坐的,如果是分着坐,该怎么坐”。教师可利用简单易懂的口诀让学生记住字形:王先生和白先生互相谦让,各坐石头的一边,紧挨在一起,相亲相爱。这样,教师通过教学“碧”字,既引导学生感知汉字字形结构,学习怎样书写更美观,又巧妙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学会互相谦让、互相关心,懂得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
二、在品词赏句中欣赏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思想的教育是融合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的,是在学生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产生的。在这些课文中,有的歌颂的是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有的歌颂的是人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有的歌颂的是人们前赴后继的事迹。他们有的为了国家的进步而抛头颅、洒热血;有的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奉献青春;有的则是为了赶走侵略者而舍弃生命。这些英雄的事迹一代一代地激励着我们。如《再见了,亲人》《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认真分析,仔细思考,慢慢品味,将这些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从字里行间升华出来,并以此激励和感化着人们前进的步伐。
三、借助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开阔眼界。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教师实际上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人展示的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从教师自身的阅读体会出发,主动将自己最近读过的好书分享给学生,包括一起阅读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领会书中人物的精神,通过阅读分享,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书中的场景,深刻理解书中的道理,不断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借助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在玩中学到人生真理,符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也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例如可以开展“班级大扫除”活动,让学生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体会做家务的不易,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合作能力。可以开展“学雷锋”活动,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雷锋的感人事迹,充分体会雷锋精神,多做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还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另外在平日的点滴小事中,语文教师应当起到榜样作用,用真心和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个学生,如看到垃圾时主动捡起来、看到讲台不干净时随手拿起抹布擦拭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防止出现形式化、功利化的现象。充分结合实际生活与学生的发展现状开展德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