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白午小学 潘春花
“双减”政策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提升学习效率,主要体现在教师需要尽可能给学生布置更有价值、更具探索性的作业,避免布置太多重复性、以数量多为特点的作业。而要配合“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不仅需要优化课后作业的设计,还需要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上能以高效的状态掌握知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之中,就是一项有效的做法。下文将具体分析几种渗透方式。
一、 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渗透
小学数学课堂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集思广益编写的,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丰富的内容,教师可以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文化,适时进行文化渗透。小学教材中所安排的内容大都是以递进逻辑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侧重于引导学生去感受人类在遇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知识过程中表现出的数学精神,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课堂所学新知识中蕴含的逻辑思维。以“认识时间”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在教授本节课内容时,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为引导学生认识钟表,能够分清三个钟表的主要要素:时、分、秒。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中国古代表示时间的方法,如燃香、日晷等等,以此种方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通过教学方式进行文化渗透
数学文化是包含在数学知识之中的,这种独特的魅力让数学文化无法通过独立课程呈现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文化渗透其中。例如可以将蕴含数学文化的素材运用到课堂之中,丰富教学内容,又或者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以笔者自身经历为例,可以在班级中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数学文化建设。以“数字编码”相关内容为例,这一课的内容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维系笔者选择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在班会前调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数字编码的现象,并分析为什么要使用数字编码,总结自己的想法后在课堂上呈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深入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这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 利用数学故事进行文化渗透
数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颇具趣味的故事,故事的发展大都伴随着科学家们身上优秀精神的体现,并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了数学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故事是非常良好的渗透数学精神的载体,且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兴致不高、精神状态不佳、遇到困难气馁等情况下,给学生讲授数学家们的故事,发育数学文化的育人作用。例如,在班级中看到有学生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没有考好,就选择放弃学习时,教师可以给大家讲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在启蒙课上得知当下“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这一句话目前只是猜想,尚没有得到证实,便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指引着陈景润每天都坚持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数学家。由此可见,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需要不断努力的,半途而废没有办法获得想要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都意识到了坚持的重要性,能够更认真投入到课程之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课程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前辈们的数学精神,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去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