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17日

人心温暖 幸福满满

—— 黔东南这十年的群众获得感

□ 张洪辉

贵州曾经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落后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黔东南又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一是黔东南贫困人口多。改革开放之初,全州贫困人口高达280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8%。直到2012年,全州仍有119.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29.8%,比全国(10.2%)、全省(26.8%)高出19.6个和3个百分点;按照2014年的建档立卡标准,全州有贫困人口120.64万人,全省第二多;贫困发生率30.1%,全省第一高,高出全国、全省22.9个和12.1个百分点。二是黔东南贫困面大。2012年底,全州16个县市,除凯里市外,其余15个县均为贫困县,占全省(66个)的22.7%。2014年,根据精准扶贫标准,全州15个贫困县中有从江、榕江、剑河、锦屏4个深度贫困县,占全省的25%;有黄平谷陇、雷山大塘、榕江定威、从江加勉4个省级极贫乡镇,占全省的20%;有深度贫困村1038个,占全省的37.6%。三是黔东南贫困程度深。15个贫困县均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州耕地面积仅占全州国土面积14%,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全国的47%,直到2000年才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解放初期,全州文盲率高达97.3%,到2012年文盲率仍高达8%,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4.96%的两倍,很多边远贫困群众不懂汉话,不敢与外人交流,农村房屋80%以上为木质结构,还存在危房、透风漏雨、“人畜混居”等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贵州发展给予了特别支持,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2014年、2015年、2017年、2021年先后对贵州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讲话指示要求,推动贵州实现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让贵州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贫困问题,各族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发,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作为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一和贵州9个市州之一的黔东南,这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支持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全州1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8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生事业得到加快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各族群众世代贫困的宿命被彻底改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黔东南各族人民的心是暖暖的,获得感是满满的。

就业更稳定

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并多次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人民群众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黔东南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通过新开发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就业等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推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8900元、4679元提高到了2021年底的37425元、12289元,增幅分别达到98.01%、162.64%,黔东南人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特别是近年来,针对黔东南贫困劳动力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0%左右的情况,通过在杭州和佛山建立劳务联络工作站、岗位信息收集、集中组织劳务输出、稳岗就业跟踪服务等方式,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群众增收。2021年,黔东南城镇新增就业6.27万人,有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7万人。在稳定就业的推动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10.9%。尽管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但黔东南“人无三分银”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

办学更普惠

孩子们的教育越来越优质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教育事业特别关心、寄予厚望,每次对贵州工作指示时都讲到教育。在党的十九大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大力度,让更多乡村和基层教师受到专业培训”。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到贵州视察时要求,“要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抓好”。近年来,得益于中央优先发展教育和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支持的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黔东南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改变孩子命运、赢得发展未来的关键抓手,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压缩5%行政经费用于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发展,“十三五”期间每年压缩6%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积极探索“穷州办大教育”的图强之路,不断推动教育全面发展、不断进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积极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整合杭州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校长挂职、教师支教、结对帮扶、资源互通等方式,创新开展杭州教育“组团式”帮扶,为黔东南完善了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带来了一批高水平的管理理念,促进了全州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全州16个县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66.69%、81.28%、64.96%提高到了现在的93.2%、97%、92.87%,均超过贵州省平均水平。

医疗更优质

老百姓看病治病越来越方便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卫生事业发展也十分关心,2021年2月视察贵州时要求我们“要继续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提升疾病防控能力”。近年来,黔东南像抓教育一样抓好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实施健康黔东南行动,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八大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推动行政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农村中小学校医配备、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达7.82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54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目标要求以内,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州卫生健康事业迈上了新台阶。提升最显著的是,“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借助杭州医疗资源优势,创新开展医疗组团式帮扶、医共体建设等工作,推动16个县市实现二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全覆盖,建立了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家庭签约医生签约服务和“先诊疗、后付费”机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全州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社会保障更有力

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在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下,黔东南深入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着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扩面提标”,推动城镇医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大幅增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和城乡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伤残补贴标准不断提高,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越织越牢,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难有所救。全州城镇职工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覆盖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13.97万人、199.51万人、5.77万人、15.74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40.09万、231.62万人、14.16万人、39.31万人,覆盖面大幅增加。农村和城市低保水平达3444元/年和390元/月,比2012年提高2616元/年和191元/月,增幅分别达316%、96%;2021年,有16.99万农村群众和6.24万城市居民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平均住院救助比例从2012年的40%提高到2021年的80%左右,冬春救助投入逐年提高。如今的黔东南,“应保尽保”的保障措施为老百姓撑起了“保护伞”,各类社会救助让弱势群体生活有了底。

社会治理更有效

老百姓的安全感越来越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并多次强调“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近年来,黔东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坚持把社会安全与和谐稳定作为重中之重,始终致力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大力建设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做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治理机制,全面加强信访维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认真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创新探索“1129”诉源治理等基层治理模式,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面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目前,全州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实现“双降”,刑事案件发案数和信访数量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工作的满意度从2012年的94.22%、93.03%提高到了2021年的99.48%、98.32%,排到了贵州省前列。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平安黔东南,推动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交通更畅达

老百姓的出行越来越便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全国一样,黔东南的交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特别支持下,黔东南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大盘的重要支撑,强力突破交通瓶颈制约,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推动实施了高速公路、高铁、机场、水运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2013年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2014年进入高铁时代,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2017年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运”,2018年实现“组组通硬化路”,群众出行越来越便利快捷。如今的黔东南,拥有黎平和凯里黄平两个支线机场,贵广、沪昆两条高铁4个站点,公路总里程达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200公里,占到了全省的七分之一,建成了从江、大融航电枢纽工程,已初步构建了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南下粤港澳、东进长三角的“桥头堡”,交通正以前所未有的大潮流、大格局改变黔东南、提升黔东南。

村寨更美丽

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舒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还把贵州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省之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让农村群众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围绕这个方向,黔东南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通过先后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6项行动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等工程,推动硬化路进村串户、安全水入寨到家、居住房安全舒适、日用电稳定可靠、通讯网连接山外、村环境整洁美观,一个个村寨逐步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变化最明显的是,2012年以来,通过先后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约40万“一方土地养不活一方人”的农村群众搬迁进城,实施了5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6.23万户透风漏雨整治、4.45万户“人畜混居”整治,边远农村长期以来“人畜混居”、楼上用火突出问题得到革命性改变,终结了边远农村群众千百年来找水喝、挑水喝的历史,交通实现由“乡乡通公路、县县通油路”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户户通硬化路”的历史性突破,逐年提升至68%的森林覆盖率让黔东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村庄随处可见,苗乡侗寨的群众在黔东南这片热土上安居更乐居。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委办)

--> 2022-08-17 —— 黔东南这十年的群众获得感 1 1 黔东南日报 c195781.html 1 人心温暖 幸福满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