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第四初级中学 刘光明
《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在写作方面与城市孩子的差距显得尤为明显。按理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接触的生活内容会更丰富一些,对生活的感悟会更深刻一些。但学生的作文里却是内容贫乏、空洞,批阅学生作文很难找到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作文,一直是困惑语文老师不断研究探讨的问题,也是学生惧怕的难题。在农村学校执教的时间里,笔者发现了问题,也摸索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常见的问题
(一)题材单一,缺少“鲜”味儿
读学生的文章,总觉得像一个模子印出来似的:写人大多都写爸爸妈妈,内容则是自己生病了,爸爸妈妈是怎样着急、怎样照顾自己的;写景则多是家乡的小山坡一年四季景色的变换;写事就是和小伙伴一起洗澡、抓鱼,和家人一起种地、砍柴……素材千篇一律。
(二)内容空泛,缺少真情实感
作文内容的贫乏,有假、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实感。见识面的狭窄决定了学生作文内容的单调、空洞,如写事一类的文章,学生大多用流水账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难以写具体。例如,作文题目《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学生大多这样写:“我小时候和某某一起去做什么事(如洗澡、砍柴、钓鱼等),我们先到哪里,再到哪里,他说了什么话,我又说了什么话,后来做了什么事,我感到非常难过或开心,这件事我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件事为什么让我难忘却体现不出来。有的学生找来一些作文书照搬照抄,长久如此,便对作文书产生依赖的心理,一到考试就不知从何处落笔了。学生交作文难,好不容易交上来了,仔细一看,刚开了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像“挤牙膏”似的挤出来的作文,能有什么精彩可言呢?
(三)结构混乱,不懂得布局
很多学生对“总分”“总分总”“并列”等结构形式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在作文时却往往结构混乱。有的事例太多,详略不当;有的事例太少,一笔带过;有的段落之间分得不明确,没有突出文章主题。例如,一个学生在写《春天的小山坡》时,先写了小山坡上的桃花、梨花等各种花的鲜艳多姿,接着写坡上长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第二段开头又是“山坡上的野花不计其数,红的、黄的、紫的……”这样结构就显得混乱不清晰了。
(四)写作技能差,口语、方言严重,语病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的错别字层出不穷,词不达意,口语、方言整篇文章比比皆是,句子语病莫名其妙,有时甚至不理解学生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绝大部分学生标点符号运用错误,“一逗到底”,而且书写不工整,作文一塌糊涂,使得学生作文低分,老师的教学成效没有显著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原因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语文专业化水平有限,代课教师村小随处可见。许多教师由于学历低,知识水平有限,部分教师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被限定,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为惊人的是榕江四中所辖片区每年“村小”毕业学生中语文总成绩低于20分的占20%左右。一批学生在“义务教育”“不准留级”的庇护下轻松地走进了中学,也许这可以视为目前中学作文教育现状存在的前提背景。
(二)学生的原因
1.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首先,榕江四中的生源,都是地理位置偏僻,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相对有限,经济条件相对于其他城镇来说落后很多的学生。学生放学后从小做的都是诸如放牛、砍柴之类的事情,生活内容单一,加上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观察、实践,因而脑中一片空白,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许多农村学生的家庭贫困,支付不起孩子买更多的课外书和作文书。
2.地方方言的影响
榕江四中的学生,95%以上的都是少数民族。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地方语言色彩较为浓厚,学生从苗语、侗语等转变为汉语有一定的障碍,由于受语言的影响,学生在习作上常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写作,导致作文句子口语化、方言化,表达不通顺等特点。
三、对策研究
(一)观察实践,丰富素材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农村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小就参加生产劳动,参与生活的程度较深。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这源活水中去汲取资源、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炼就学生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的慧眼,才能使学生从闭门造车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并且变“无事可写”为“处处有素材”。
其次是参与活动积累素材。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非常广阔,除了课堂,还有课外。课间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例如,班级拔河比赛、才艺展示、主题队会、朗读比赛、每课课前主题演讲、讲故事比赛等。这些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素材,也会在学生的作文中留下真实而生动的记录。然而很多老师迫于教学分数的压力,重点抓学生的基础知识,花了大量的时间恶补小学遗留下来的弊病(不会写字、造句,不会语法等),忽略了对作文素材的积累,素材多为死记硬背,不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情感就自然空洞失真了。
(二)以学促写,吸收写作技巧
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最好的作文书。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多阅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课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作文在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只要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当然,除了课文以外,博览群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语言积累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三)鼓励为主,纠正为辅
叶圣陶曾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农村学生在写作中缺乏自信,他们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而变得乐于写作,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记“闷棍”而丧失兴趣。因此,在批改作文、写评语时,我们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鼓动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婉转带有鼓动性的话来评价,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受到鼓舞,提升学生的兴奋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在内心深处触发了他们继续努力写作的激情,从而把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一旦学生有了这种内在的自主的需求,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苦事、累事了,甚至会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另外,我们可以在班级中创办作文专刊,让更多的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路途再远,也同样能让作文教学课堂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