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翁坪乡中心幼儿园 雷小英
一、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让其形成良好的品质。幼儿在现阶段对于身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其自身的模仿能力较强。课程游戏化不仅可以满足他们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轻松,还可以促成其自身隐形发展,使得他们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进一步养成良好品质。
其次,凸显出幼儿主体地位。幼儿只有对于活动产生兴趣和欲望,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其中。课程游戏化保证幼儿拥有充足的选择权,同时,教师要注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的游戏。
最后,使得幼儿教育渗透游戏精神,让其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收获相应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以此加深其自身的游戏体验和感受,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
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1.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革新教育理念,摒弃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法吸引幼儿的活动注意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首先需要全面分析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将游戏与幼儿实际生活中的元素相结合,帮助幼儿更加明确地理解游戏规则。在设计游戏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游戏方式,总结不同游戏对幼儿某一方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客观真实地评价这些游戏带来的教学效果。例如,跳山羊、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这些游戏内容丰富,游戏规则浅显易懂。在以往的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教师运用的都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幼儿一直在被动地跟随教师学习知识,根本无法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与学习中,使得幼儿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使幼儿在游戏中,尽情享受游戏和知识学习的乐趣,使幼儿教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有效保障幼儿对知识的学习效果,促使幼儿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双重提升。因此幼儿教师应根据所教班级幼儿的成长发展情况,园内的教学设施和家长的配合情况,设计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方式,使幼儿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深度学习各种活动方法,从而引领幼儿朝着阳光健康的方向成长。
2.发挥生活资源的教育价值,适当融入传统文化
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教育知识,需要幼儿教师积极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作用。幼儿的性格与成长与周边环境是离不开的,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等,在把握幼儿成长环境的情况下,开展学前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现阶段,我国已经推出了“二孩”政策,多数孩子都已经有弟弟妹妹,而在幼儿阶段的孩子具备较强的占有欲,往往不会照顾别人。对此,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组织教学游戏活动,如孔融让梨,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帮助幼儿学会谦让,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内容,并将此融合到课程中,一方面能够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游戏的趣味性,最终实现知识的有效渗透。
3.要增加社会游戏化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还尚未接触到社会事物,这样一来在其有效的理解范围内,不能对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辨别。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化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参考社会中发生的变化,结合生活教育,让其认知社会、知晓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如扶老奶奶过马路;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给行人让路;与朋友、同事交流等,让其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在情境中发生了什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此基础上需要引导他们进行角色扮演,针对班级内不同的区域和环境进行装饰,模拟社区生活。在模仿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沟通、扮演等方式,能够让孩子们快速地了解社会环境,以此积累相应的社会经验,懂得如何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和沟通。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增加户外游戏,如在开展户外活动“独木桥”项目中,注重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将自己带入到游戏情境中,这样一来在后续的课程中就会发现幼儿可以意识到“独木桥”的危险性,因此在过“独木桥”的时候就会说:“一定要小心地过桥,不能掉到水中,这样会被大鲨鱼吃掉的!”不仅提高游戏趣味性,同时也发展幼儿想象思维,让其在游戏中体会到相应的情感,达成教学目的。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幼儿教师也应该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变化,不断学习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创新并调整教学方法。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幼儿今后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根据本班幼儿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况规律设计游戏活动,既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又能培养幼儿认识事物的兴趣,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