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21日

“小”篮球激起贵州苗乡“大”热潮

○ 新华社记者 崔晓强 周宣妮 赵昭

午后的阵雨来去匆匆,稀疏的蝉鸣和蒸腾的大地提醒着农家,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已经来临。趁着天晴,贵州省台江县革一镇革一村田坝片区村民张洪丽,带着一家四口匆匆前往相邻的屯上片区。在那里,一年一度的篮球赛已经开打。

露天球场的水泥看台已涌入不少观众,张洪丽为孩子们找了个背阴的座位。“等晚上人多的时候,我们一家只能轮流上厕所,就怕位子被占了。”张洪丽说,篮球赛从下午开赛,一直打到凌晨两三点,看得十分过瘾。

最近一个多月,台江不少乡镇都在举办篮球赛。这些比赛不仅受到当地村民热捧,还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在知名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上,球赛的短视频引发上万人发弹幕评论。

台江县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半个多世纪前开始,为了庆祝农作物成熟,当地群众在每年农历六七月间举办体育赛事,并一直传承至今。举办经费来源于村民集资,参赛球员大都是当地农民,赛事奖品则是黄牛、山羊等农特产品。如今的苗乡篮球赛依然由村民自发组织,不过环境已大不相同。

“小时候,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去到最近的赛场看球;长大了,自己和姐妹们在水泥硬化过的院坝打球;结婚后,带着孩子坐在灯光球场看球。”张洪丽的三句话总结了她与苗乡球赛的缘分。

她说,虽然缺乏专业训练,球技也并不突出,但这项由村民组织、不收门票的比赛,凝聚了村民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

一阵阵“呼呼”的声浪席卷而来,一声声“好球”将气氛带向高潮。球场上,高分贝的喇叭传出现场解说员杨鹏的声音,他轮番用普通话、方言、苗话进行解说。

平日里,杨鹏在建筑工地做木工。“篮球季”到来后,他便和镇里几位篮球爱好者自告奋勇担任篮球赛的解说员。“在这里,没有主客队之分,大家只为优秀的球员喝彩,每个人都乐在其中。”杨鹏说,“我们的比赛没有门槛,就算打不了正式比赛,每个人也都有上场的机会。”

休息时段,面向观众的三分球投篮赛开始了。有的村民早已跃跃欲试,有的孩子在家人鼓励下上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投中的接受众人的欢呼,没中的做个鬼脸笑笑离开。这是属于每个参与者的半分钟,站在三分线前,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

杨鹏拉着6岁的儿子杨子博上场了。杨子博接过篮球,拍了几下,然后稳稳地将球投入篮筐。进球后,父子俩击掌相庆,也赢得全场喝彩。

夜渐渐深了,火热的气氛从场内烧到场外——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比赛,很多人都需要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场外的空地上摆满了小吃摊,部分刚下场的球员吃着烤串补充体力,孩子们踮着脚尖挤在冷饮摊前嚷着让父母买单。

在赛事季,当地政府专门划出几十个摊位,让村民售卖小吃。一位卖冰粉的“00后”摊主告诉记者,除了要缴纳一点卫生维护费之外,她不用向组织方缴纳其他费用。

她半开玩笑地说,希望桶里的冰不要那么快融化,希望自己的手速能再快一点。“虽然这几天凌晨四点才能睡觉,不过也不觉得累。你们不来,我们哪有生意。”

深夜刮起一阵阵微风,白天的暑气渐渐消退。摊点的炭火和场内的欢呼声却持续拉高参与者的兴奋度,赛事就这样悄然进入了下一个比赛日。

(新华社贵阳8月20日电)

--> 2022-08-21 1 1 黔东南日报 c196091.html 1 “小”篮球激起贵州苗乡“大”热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