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七小学 罗国金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也是义务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可以为将来养成学科思维打下基础。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数学思维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许多学生感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直接导致了数学教学效率的下降。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提高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许多小学生受到智能手机、电玩产品游戏的诱惑,在学习数学时往往容易走神,加之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强、知识量大,学生感觉很难学。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便失去兴趣。所以,要化解这一难题,教师就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应用丰富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渐发现数学的特殊魅力,进而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密切师生关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亲和度十分重视,通常在有亲和度的教师的课堂上表现较好,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沟通,学习兴趣也较浓;而在缺乏亲和度、与学生关系相对疏离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没有融入感,不愿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注意力容易游离于课堂外。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上和课外时间都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友好紧密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将教师视为可亲近、可信赖的人,从而通过紧密的关系纽带,拉近师生间的课堂距离,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专注度,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传授新的知识亦是如此。成功的课堂导入好似一首歌曲的前奏,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教授“分数的意义”一节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两个苹果,要求学生平均分配。学生说:“这太容易了,一人一个。”接着教师又拿出一个苹果交给两个学生平均分配,问学生怎样分呢?学生回答说:“一人一半。”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发问:“那么,我们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个一半呢?”学生都摇头。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的积极性高,也为下一步的学习知识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加强直观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身性好动,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学中“动”,产生数学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准备好直尺、皮尺等量具,在上课前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分组测量课桌面、教室黑板,也可以测量文具、书本等长方体、正方体实物,通过动手测量,让小组学生互相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直观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结合课本,学生就能形成对几何形体的识别能力。
(四)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绝对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应该根据学情,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口算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超市购物收银的场面,运用游戏教学法来增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通过让学生扮演顾客购物结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减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能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对学生学习能力而言,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但是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将此贯穿于自己讲的每一节课中,甚至是整个教学生涯中。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深入发掘兴趣的因素,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