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23日

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 打造“三位一体”劳育模式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

○ 麻江县第三小学 韦运霞

易地扶贫搬迁是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参与,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是我国目前最彻底、最有效的扶贫措施之一。“十三五”以来,贵州省出台了推进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发展有关政策,从规划、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全力保障安置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据了解,贵州省在“十三五”期间顺利完成了19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包括157.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建成949个集中安置点,新建、改扩建安置点配套学校669所,配备教师2.7万余人,解决了38.17万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问题。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18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明确指出要通过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 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点深入学生心中。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环,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增强。

麻江县第三小学是一所新建的易地搬迁项目寄宿制学校,于2017年投入资金新建,2020年9月开始招生,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为易地扶贫搬迁子女提供教育教学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不同于传统的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的学生原先在农村学校就学,面临城乡环境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较为单一、缺乏科学启蒙等问题。因此,通过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索,积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经验,是在党和政府的大方针之下,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生的关爱。这不仅能让易地扶贫搬迁子女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更能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学校校长,结合麻江县第三小学在劳动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模式:充分利用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人才优势,制定麻江县第三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打造“理论教学、种植实践、劳动手工”“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一、劳动教育工作方案

不同于传统的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的学生从农村搬进县城,面临城乡环境不同、接受知识的渠道较为单一、缺乏科学启蒙等问题。根据麻江县第三小学“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的办学理念,发挥南京农业大学在农业科学上的优势,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制定了以“植物成长”为核心的劳动教育方案。学生通过学习植物成长的知识,更好地感知生命、敬畏自然;通过种植植物,成为美丽校园的创造者、守护者;在手工课与日常劳动中做到知行合一,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理论教学

以植物的生长为核心,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省特有的苗医药文化,分年级编撰《麻江县第三小学劳动教育手册》,作为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的校本教材。手册包含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种植和养护植物的基本方法等内容,为学生科普植物生长知识,启蒙学生对于农业科学的兴趣;同时,手册分为“农忙、纸艺、织作、染事、印造、木工”六大主题,让学生感悟传统“手艺活”与现代工艺的魅力,并且,在这六大主题中穿插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介绍,通过介绍节气特点以外,利用神话故事的讲述,让学生知道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密切关系。此外,手册还包含贵州省独特的苗医药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三、种植实践

在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的同时,通过争取资金支持,积极推动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并于2022年3月11日在麻江县第三小学举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秾心园”揭牌仪式暨春季种植活动。同时,以班级为单位,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将占地270㎡的“秾心园”划分为蔬菜园、中药园、百花园和菊花园,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植物的播种、移栽、养护等过程,在劳动种植实践课中发现美、创造美。

四、劳动手工

为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结合《麻江县第三小学劳动教育手册》的内容,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开设劳动教育手工课,增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与实效性。采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志愿者录制授课视频,本校老师线下授课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手工课,通过指导学生制作药囊、植物贺卡、叶脉书签,体验植物衍生的创意手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兴趣。

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本校的“三位一体”劳动育人模式取得丰硕成果,惠及学生1500余人,相关活动受到国家、省、州各级媒体宣传报道20余次,并于今年7月获评贵州省“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 2022-08-23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 1 1 黔东南日报 c196232.html 1 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 打造“三位一体”劳育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