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25日

吴轩:只为梦想中的“花果山”

吴轩在采摘“红心李” (通讯员 吴国明 摄)

○ 通讯员 吴国明 杨艺 吴啟萍

艳阳高照,瓜果飘香。近日,在岑巩县天马镇落坑村,丰收的喜悦打破了山村田野的宁静。山腰上,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果农们正忙着“红心李”的采摘、打包、装运。正带领乡亲采摘“红心李”的是吴氏水果种植家庭农场的业主吴轩。2011年,从上海打工回来后,吴轩便在落坑村承包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果树。“我想打造一个真正的‘花果山’。”用衣袖擦拭了一头的汗水,他向着东方徐徐升起的太阳自信地笑了。

今年48岁的吴轩是土生土长的天马人,1999年,刚踏出校门的他便搭乘列车前往上海打工,随后转战浙江、江苏等地。“打工很辛苦。”吴轩回忆。

经过几年的拼搏,到2005年,吴轩由一名学徒成长为技术过硬、能力够强的公司安全员,当然,工资待遇也水涨船高。“第一次领到3000元的高工资,我高兴得不知道该把钱放在哪里。”吴轩说,第二天,他就把钱全部寄给了在家种地的父母。

2011年,因工作压力过大,加之家中有年迈父母和小孩急需照顾,吴轩毅然决定放弃高薪,回家创业。“外出漂泊多年,我也想家了。”带着多年积蓄,他回到岑巩老家。

2011年3月,经过多方考察,吴轩在老家流转土地500余亩,决定种植优质果树。“搞农业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吴轩说,他一开始认为,搞农业不就是租地、整地、栽植、管理,然后等着赚钱?殊不知,仅整地这一项工作,他就有点吃不消。

那段时间,吴轩每天起早贪黑,和工人们一起冒着严寒奔忙在田间地头。2012年4月,终于完成了地块翻整成型工作,吴轩便迫不及待地从四川购买了红心猕猴桃树苗7000多株,看到粗壮的幼苗,他心里感觉到丝丝甜意。

正值开春,红心猕猴桃树苗需要尽快栽植。但吴轩又面临另一个难题,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哪里请人来栽植这是个问题。有一天,雷雨交加,天刚蒙蒙亮,他顾不得自身安危,骑上摩托车急匆匆地从县城赶往天马镇,组织人员栽植幼苗。

“雨很大,手冻得都没有了知觉,路又滑,在一个转弯处,我连人带车摔进了沟里。”吴轩说,摩托车摔坏了,裤子摔烂了,腿摔破了,血慢慢地往外渗,他却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用纸巾擦了擦伤口,便又推着摔坏的摩托车继续前行。“打工那么苦都挺过来了,现在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创业的脚步。”吴轩坚定地说。

“我从小就喜欢吃水果,曾梦想建一座真正的‘花果山’。”吴轩讲述了他的创业蓝图。目前,吴轩已种植“红心李”80亩、吊瓜80亩。之后,还打算栽种培育“立体”西瓜、蜜枣、枇杷等精品水果。“3年后,你就可以看到一座真正的‘花果山’了。”吴轩信心满满地说。

农业是投资多、见效慢、风险大的行业,果树种植更是如此。但吴轩有他的计划,他打算采取“以短养长”的办法,综合利用土地。

“我将流转的土地分成两个区域,套种见效快的农作物,放养家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以短养长。”吴轩说,他拿出300亩整理好的土地作为种植区,套种小麦、油菜、大豆等作物,既可以增加收入,还能防止杂草生长,降低劳动力成本。其次,拿出100亩用作养殖,散养鸡鸭鹅,地里的杂草可作为鸡鸭鹅的饲料,家禽粪便又是最好的有机肥料。发展有机循环种养,节省了养殖成本,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据吴轩估算,今年他种植的“红心李”和吊瓜可获利25万元,除去成本,完全能够维持果园当年的开销。“要想做好产业,抱团发展、形成规模才有出路。”吴轩说,他的吴氏水果种植家庭农场就像一个载体,在他的带动下,天马镇甘塘村、塘湾村、落坑村等70余户村民搞起了果树栽植和小家禽养殖。接下来,他将聚焦家庭农场的规范化建设,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2022-08-25 1 1 黔东南日报 c196470.html 1 吴轩:只为梦想中的“花果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