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26日

湾水镇格种村:

“党总支+乡贤”模式让乡村治理更有效

本报讯(通讯员 杨通球) 为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触角,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今年以来,湾水镇格种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探索“党总支+乡贤”社会治理模式让乡村治理更有效。该模式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方法,以乡贤能人、族长寨老、网格长、联户长为核心,组建了格种村乡贤理事会,并将格种村“金秋助学”基金会、格种村芦笙组委会、小寨青年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纳入乡贤理事会的组织架构进行管理。

教育是拔穷根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重要工作内容。为营造良好的村风、学风,帮助格种村学子通过教育走出大山,防止返贫。2021年5月,在格种村驻村工作队的倡议下,格种村“金秋助学”教育基金会成立,格种籍退休老教师杨卫东担任基金会会长,副会长由退伍军人杨翔和党总支党员吴志龙担任,乡贤能人在教育基金会中充当了主力军的作用。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全村广大群众支持下,基金会于2021年共募捐到爱心捐款40919元,截至目前,共资助14名格种籍优秀学子,表扬1户教育先进户,发放教育奖励基金15600元。如今,捐资助学、拼搏向上的精神在村里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格种籍学子通过教育,走出大山走上工作岗位,又将反哺家乡,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

格种村苗族芦笙会是当地最大的民族节庆活动,每年参加活动的苗族群众上万人,格种村芦笙组委会作为自发的民间自治组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外还有小寨青年协会等群众组织。为了把这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格种村于2022年成立乡贤理事会,由党总支书记吴仁和担任会长,整合教育基金会、芦笙组委会、小寨青年协会的力量资源,将乡贤能人、族长、寨老、网格长、联户长纳入成员。此外,格种村结合新活动室启用的契机,在新办公楼腾出一间办公室,作为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的办公场所,让他们开展工作有制度、有场所。今年5月14日,格种村乡贤召开第一次座谈会,30余名乡贤代表集聚一堂,共叙乡情乡谊,共话村内变化,共议乡村振兴,会前会上收集到乡村振兴方面的建议有20余条,为进一步凝聚共识,谋划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力量。

为了让村民自治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中来,格种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决定从并不宽裕的村级办公经费中拿出4000元,每年分别支持格种村乡贤理事会、格种村“金秋助学”基金会、格种村芦笙组委会、小寨青年协会4个自治组织1000元,作为他们的办公经费,此项经费作为各自治组织日常办公经费款项,由镇财政所代管,各自治组织开展活动后按相关程序进行报账,不开展活动的年底收回村级账户管理。提供经费保障后,各协会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拓展了为民服务的触角,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村级工作是与群众距离最近的工作,格种村“党支部+乡贤”治理模式,将社会面化整为零,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体系,将矛盾纠纷调处、乡村建设、民意收集等事务下放给群众认可的自治组织和乡贤能人,既减轻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

如今的格种村,各自然寨之间,比教育、比产业、比团结、比环境卫生、比基础设施建设,捐资助学、集资修路成为新风尚。乡贤理事会成立以来,共协商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个,化解邻里纠纷6次,帮助解决群众困难问题15个,配合村“两委”完成土地流转260亩。邻里纠纷、小路小巷的修补在小组、在协会就解决了,社会治理、社会服务更有效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更加和谐,更有效了。

--> 2022-08-26 湾水镇格种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196579.html 1 “党总支+乡贤”模式让乡村治理更有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