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秀喜
文学的“人民性”一说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谓时彰时隐、几起几伏。笔者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所接触到的几本文学理论教材都明确地指出文学具有人民性。大约自1 9 9 0年代以后,人民性开始被冷遇甚至被否定,文学理论界都津津乐道于人性而绝口不提人民性。新世纪以降也有学人言及,但反应不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性”才得以大张旗鼓地重申与倡导。
人民性在今天被重申和倡导,这是对一段时间以来文学创作疏离人民的现象的反拨与纠偏。曾几何时,一些作家热衷于写宫廷内闱、官场黑幕、商场倾轧,或者沉溺于个人隐私和本能欲望,把文学创作当成个人的喃喃自语。今天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就是要让文学重新聚焦人民,表现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表达人民的理想愿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质言之,就是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此,笔者近期集中阅读了两年来几个颇有影响的长篇,感触颇深。
从改革开放、脱贫致富奔小康,到时下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哪一样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人民。文学就应当义不容辞地表现和讴歌人民的伟大实践,以及他们在实践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智慧和奋斗精神。李天岑的《三山凹》以大林、宝山、白娃三个发小的命运起伏为主线,以生动的笔触书写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面貌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陈应松的《天露湾》以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叙写了江汉平原的农民通过种植葡萄、开掘葡萄产业、拓展葡萄衍生产业等奋斗历程。两部作品都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为这些改革者、建设者树碑立传。我省作家王华的《大娄山》塑造了在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来的一群英雄形象,如县委书记姜国良、返乡大学生娄娄、驻村第一书记龙莉莉、从北京下沉的王秀林,志愿者周皓宇等等。他们为了大娄山、月亮山人民摆脱贫困奔小康而忘我地工作,以至牺牲生命。在王怀宇的《风吹稻浪》中,江春燕、郑大民、吕文龙等回乡青年面对家乡落后现状,不是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寻找适应新形势的路径,依靠集体的努力改变了家乡面貌,并在奋斗中成长为新时代的新人。老藤《北地》中的常克勋无论更换多少工作岗位,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硬是把昔日荒凉凋敝的北地大甸变成了富足和美、生机勃勃的北大仓。范稳《太阳转身》中的退休老警察卓世民退而不休,抱病与邪恶势力英勇搏斗,直到壮烈牺牲,其英勇事迹可歌可泣。
作家们不独关注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英雄人物,也关注普通百姓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在新时代下新的精神面貌。付秀莹的《野望》以芳村村妇翠台一家的生活故事为线索,串联起一个村庄的生老病死、民风民俗与诸多事件,以散点透视的方式描摹当代乡村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世态人情,展现了在乡村振兴形势下中国乡村的新气象。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直面他们的生存困境也是人民性的体现。当前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都是文学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陈应松的《森林沉默》写咕噜山大森林要建飞机场,于是削平九座山头,埋平九条峡谷,森林尽毁,从而导致“百鸟哀鸣,百兽逃亡”。森林就是人们的家园,森林被毁,人类将无处存身。小说警示人们,发展经济造福于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李凤群《大望》中的赵、钱、孙、李四个老人莫名地被子女们遗忘和抛弃,他们只得结伴生活于一个孤岛上。他们承受着饥饿和疾病的侵袭,想方设法向亲人寻求救援。但他们一次次地努力都变成一次次的失望。他们的生命将在无望的等待中走向死亡。作品通过一个具有寓言色彩的故事,呼吁全社会关爱和善待老人。
文学创作要充分体现人民性,这就要求作家要有人民情怀,要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呼喊,反映他们的诉求,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从中获取创作的资源、灵感和动力。王华在《大娄山》的后记中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作家都有书写英雄的情结,但我必须承认,那一刻,是这群人点燃了我的这一情结——为迎来中国的全面小康,我们有1800多名脱贫干部牺牲在一线,我要去记录这一段史诗,去记录这一群人。”付秀莹有感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社会人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产生《野望》的创作冲动:“或许不仅仅是因为内心情感的驱使,还有一种更为强烈的历史冲动,或者说,一种强大的奔涌的历史激情,令我不得不拿起手中的笔,要把我的故乡大地、故乡大地上亲爱的人民,他们已经、正在以及即将经历的一切记录下来。”激发范稳写作《太阳转身》的是一群当年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边疆人民。“这些人身上散发出来的优秀品质和英雄气概,时常在感染着我,激发着我的写作欲望。”王怀宇写《风吹稻浪》时,也一次次奔赴家乡体验生活,甚至远赴甘肃、新疆了解脱贫攻坚情况。陈应松为了写好《天露湾》多次深入家乡作实地调查。他说:“作家深入到生活第一线去,以真实准确地反映生活现实为创作首要准则,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备人民性,也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担当的作家必须深入人民火热的生活,与人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